依時間篩選
  • 全部時間
  • 2022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2023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4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5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生命墜落——奮力一搏只為求生機】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生命墜落——奮力一搏只為求生機】
回顧2024年,關於豬隻跳車或是掉落的新聞就超過10件,甚至可以說是每個月都會發生。有的是越獄逃脫;有的是摔落重傷;大多是單隻豬隻個體,但也有幾次是發生多隻豬隻逃竄造成混亂。在接近年尾,甚至又再度發生「豬掉落」事件,一頭黑豬低頭愣坐在馬路中間。你是否曾經有想過那些豬隻所面臨的都是死亡絕境?不論是跳車、墜車終究結局是被抓回屠宰,亦或是當場死亡。關於動物運輸方面,一直希望能夠減少動物在過程中所受的折磨,《動物運送管理辦法》,第8條規定,運輸工具必須應備防曬、防寒及通風功能,也應符合第4條規定,依動物特性採取適當的裝卸措施,以避免動物遭受驚嚇、痛苦或受傷。豬隻因不當運送而死登上媒體版面,大家關切的焦點卻往往忽略動物待遇,活體家禽家畜的運送安全沒有被提及。檢視為何事件一再發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執法不落實,因為業者不怕被抓,所以投機取巧。這些動物相關規定,期望有更多人一起了解、一同成為監督者,至少讓動物處境被善待。人類對於『牠是個生命』的同理與關懷,是反應我們看待生命的標準。經濟動物最終都面臨屠宰、秤斤論兩販賣,所以大眾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往往是戲謔嘲弄「加菜」、「降肉」。我們常常以人為角度出發,忘記這對豬隻來說可能是博得一線生機的機會,是延續生命的奮鬥。更容易忽略動物們正在遭受死亡威脅逼近。生命逃離死亡並不可笑,而人類如果把這當成一場喜劇,對生命的漠然才是更加可怕的事實。一個產業的根源源自於人類的需求與利益,除了監督業者善待動物,我們也可以從根本著手,試著嘗試吃素,可以一餐一素,甚至一日一素,只要需求減少,就有越多經濟動物能夠被拯救。這些生命都是真實日常中的細節,動物與我們息息相關,正視動物的痛苦、關懷牠們的處境與待遇。即使還無法改變飲食習慣,也可以改變觀念,我們能夠關注經濟動物們的議題、尊重牠們生命價值,朝更美好未來前進一步。從一件小事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讓我們好好愛牠。
【美麗虛幻的水中幻影——無聲的惡意,付出代價的是金魚】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美麗虛幻的水中幻影——無聲的惡意,付出代價的是金魚】
已有超過1,000人連署反對金魚展,請大家一同響應,拒絕金魚展出現在台灣!https://forms.gle/ZD7HSa4haz7meNV58日本「金魚藝術展」事件引發社會討論 ,好好愛牠協會在11月20日也與魚類獸醫師 潘世瑩、海豚微笑應援會等其他公民團體到預備辦展的ATT 4 FUN戶外廣場召開記者會,與其他自發性參加的民眾共同呼籲主辦單位停止展覽,並且提醒名人網紅勿前往,主要原因在於整體環境對於金魚是虐待行徑 。日本文化中金魚象徵的帶來「好運」與「繁榮」的含義;東方文化中則是因為諧音「金玉」且「如魚得水」等象徵被認為是招財幸運代表。人類給予的讚賞,形成了另一種諷刺。金魚身上美麗的顏色,在水中如夢似幻有如傾國佳人,再加上安靜、寧靜的特點,成為大家喜愛的動物之一。時常看見有些人會在家裡或是店家養金魚,提供豐富的水族缸,認為是療癒的夥伴。許多投入興趣的金魚飼主,無不努力思考如何提供豐富的環境與用心照顧維護,而有些金魚不但認得光彩甚至認得餵食者。而金魚展提供的環境並非是以金魚為考量,而是以人類娛樂為主,所以展示佈置考慮都是以人為主視角,而金魚則是成了犧牲品,牠們無聲安靜卻成了人類肆意妄為的依仗 4 。兩者差異在於人類的真實行動意圖:一個發自內心的愛護,一個是僅考慮利益。有些金魚被人類珍重對待成為人類夥伴;而有另一些金魚像是奴隸一樣被人類虐待利用。既然稱之為「金魚藝術展」強調展覽性質,那麼就以展示來討論——從環境規劃來說也不合適。珍貴的藝術品都會提供適當的溫度環境與保護,這些規範都是讓人重視展品的珍貴性、尊重作品本身 5 。但整體展覽只考慮藝術觀賞性,並未涵蓋到展示保護層面。藝術品都被重視且謹慎對待,為何珍貴的生命卻被粗糙的展示方式對待?從展示設計來說,若是以繽紛光影為主打:為什麼不能用科技投影取代?使用活體金魚本身是可以有替代的展示方法,娛樂的選擇眾多,我們可以選擇其他友善又和心意的方式。而殘酷的真相或許是刻意將這些金魚作為噱頭——彰顯出人類對於生命的蔑視。不一定要喜歡金魚,不一定要了解動物知識;但對於這種對待生命的冷漠,我們可以不要同流合污。人類之所以為人,在於我們有愛且有良知。讓我們從試著開始改變行動,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延伸閱讀:【不當展演是動物虐待—不人道的金魚藝術展】(https://sala.org.tw/blog/262)1 環境資訊中心:為了美學「虐待動物」? 日本金魚藝術展首來台 北市動保處:曾勸說停展未果。2024/10(https://e-info.org.tw/node/240107)2 環境資訊中心:【聯合聲明】拒絕「金魚藝術展」,金魚不該成為犧牲品。2024/10(https://e-info.org.tw/node/240215)3 公視新聞網:研究為金魚腦平反 能記憶與辨色比想像聰明。2022/10(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06735)4 Taiwan SPCA:偽裝成藝術的殘忍,日本「金魚藝術展」11月份即將來台。2024/10(https://www.spca.org.tw/post/stop-goldfish-artshow-tw)5 城市美學新態度:展覽的必備常識:在博物館展示保存藝術品之教戰守則。2020/04、典藏:不懂藝術沒關係!2023/03(https://www.kaiak.tw/museum-display-case/、https://artouch.com/artco-kids/content-2303161.html)
【流量至上——美麗的罪惡】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流量至上——美麗的罪惡】
多媒體時代,流量至上。為了流量,似乎做什麼都可以,所有東西都可以被利用、犧牲的價值觀令人感到恐懼。那些被數字與名利綁架的網民,淪為了聲望怪物。因為美麗、有趣等等原因,動物題材成為了一大熱門。動物天生自帶的生命力與可愛,加上人類的高地位壓制,往往動物們可能遭遇的超乎我們的想像。牠們不再擁有自由與愛,不被視為珍貴的生命;而是被當成可拋棄式的道具與素材。之前替動物染毛、染色的新聞:被大家強烈抨擊的日本網紅,因為強制把倉鼠拿去水洗染成藍色,過於直接惡意「不尊重生命」的行為導致很多人產生不適因此各種檢舉報警。而表面上的虐待影片我們能夠拒絕、檢舉、抵制;但更多是看似溫馨的表象,鏡頭背後隱藏的動物虐待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恐懼。像是一些動物網紅,為了要求動物展現出預期效果,可能刻意打罵或是挨餓等過度惡意的調教行為。越是把娛樂功利當作目的,對於生命良知就會更加薄弱。底線一旦開始倒退,最終恐成為沒有任何底線的怪物,對待動物都可以隨意虐待了?那接下來呢?一旦動物無法滿足,是否就是幼童?然後上升至人類?如何對待動物就有可能如何對待人類,動物是我們的照鏡,反映出的是人性。有一些情況是由於認知差異,而無法意識到動物是被殘酷對待。如同野鳥拍攝或是金魚展覽的美照,照片漂亮、光彩鮮麗;但事實上照片的細節潛藏了不自然的人為行徑。這些往往是造成動物受傷或是犧牲的原因,例如刻意把隱藏的鳥巢暴露出來,而後續可能是動物面臨威脅的代價;或是把鳥類、魚類轉移到不適合的環境當中,只為了方便展示、拍攝,但對於動物來說這是變相囚禁。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傳遞給更多人知道,越多人意識到,我們就能改變動物處境與未來。讓我們從試著開始改變思維,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動物自由天性——關於人與動物之間的分寸感】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動物自由天性——關於人與動物之間的分寸感】
近期流行一個詞「pebbling」,原形是 pebble (n.) 小石頭,這裡當作動名詞。Pebbling被用來形容在乎與表達愛的舉動。這個新詞其實源自於巴布亞企鵝的習性:在繁殖季節中,雄性企鵝尋找築巢材料——石頭,築巢的基底,雄企鵝會把認為完美的素材送給自己心儀的對象,作為一種示愛的表現 。動物的天性往往展現牠們的智慧與愛,正是因為這自然而成的行為,療癒鼓勵到人們。12月4日是「世界野生動物保育日」,現今有許多救助救傷的動物機構;但同樣的,也有許多動物展演場所,面臨是否適合動物發展自然天性的討論。我們可以藉此反思,當這些動物遠離適合的棲息地,被轉移到了人為方便觀賞、親近的地點,當這些動物在某些條件下被有所限制,那麼牠們還自由嗎?仍否展現天性?即使救助、保育動物,該怎麼提供適當的對待也是一大考量:是否符合動物需求、是否能夠提供動物好的照顧?是基於保育目的;還是基於滿足人類需求?前者是從動物角度同理考量;但後者是人類自我的視角。即使回不去自然地,也不應該是由我們替動物做決定,控制牠們如何生活。動物們出於自然的行為,從來不是表演,也並非為了討人類喜愛與歡心。不論牠們多珍貴或是可愛。這些動物源於牠們的棲息地、源於牠們的種族天性與智慧,發展出很多特性。我們向動物學習、了解他們的途徑非常多元,不論是棲地實況或是網路知識分享都能讓我們與動物距離拉近。而觸碰、親近動物是許多喜愛動物人們的共同想像,但是最主要顧慮在於:我們是否給了動物選擇的權利,以及是否這樣影響會導致牠們與人關係惡化。常見的獼猴與人衝突,就是因為刻意餵食導致動物養成偏差認知,結果因為造成惡性循環 。信任喜歡親近人類的海象被安樂死、對人類沒有敵意的海豚與海豹被獵殺、被人類圍觀休克。動物們同為地球上的生命,需要同等地被尊重對待。所謂的保育應該是讓牠們遠離人為惡意,而不是利用牠們。如果動物遭受了不當待遇,原屬環境已經不適合動物們生活,那麼轉移動物或許是一種方法。但現今社會科技發達,如何避開刻意人為影響,又或者,如何考慮人與動物之間相處的平衡感與分寸感,才是最大的課題。可以監督所有照顧動物的機構、可以減少去觀看動物展演的設施、可以從動物角度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行為的初心本意是因為替動物著想?還是因為人類需求或是私慾?每一次的為動物設想的心意、對動物友善的行為,都能夠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回饋到我們自身身上。讓我們從現在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海洋「塑食」——冒牌水母陷阱】 文:Mandy Lu
【海洋「塑食」——冒牌水母陷阱】
每年的11月3號,是「世界水母日」。除了真實水母與環境變化密切關聯之外;你知道一直造成海洋生物危機的「冒牌水母」——海廢之中常見的塑膠袋——常常導致海洋生物誤食。不但沒有給牠們帶來生命動力更是導致死亡的「毒物」。海洋生物被迫為人類製造的垃圾買單,以生命為代價。在2023年台灣進行海洋廢棄物調查,垃圾組成仍以塑膠等一次性廢棄物及漁業廢棄物數量為主,占總體海廢量88%。海洋生物可能面臨釣線、漁網或繩子纏繞危機,還有許多塑食以假亂真。對許多海洋生物而言,判別漂浮塑膠垃圾與水母本身就是一大難題,視覺上難以辨別;而現今科學調查,漂浮在海面上的塑膠垃圾甚至會散發出類似食物的氣味,成了奪命陷阱。海龜會吃形似水母的塑膠袋,鯨豚魚類也會誤食眾多人類拋棄的海廢塑膠,而水母也同樣會誤以為浮游生物捕食塑膠碎片。如果攝取過多垃圾,這些海生動物們都有可能因為被堵塞胃與腸道,面臨餓死的下場。那些人為製造的海廢——漂浮在海洋中的任何一種塑膠,都是海洋生物的死亡威脅。2020年世界最大的海龜革龜陳屍在雲林岸際,而牠的身邊被一對塑膠垃圾包圍。鯨豚、海龜不斷遭垃圾纏繞導致擱淺,亦或是因塑膠海廢導致無法進食餓死的事蹟層出不窮。還記得2023年有名的藍鯨標本嗎?在過程中根據遺體狀況及骨骼發現,小藍鯨,生前可能被漁具繩索纏繞住頭部無法張嘴進食最終活活餓死。當時研究團隊中的專家學者們都感到沈重:「這是一個哀傷的故事……是人類要為牠的死負責的故事。」人類造成的海洋動物死亡不計其數,但我們還來得及改變,拯救更多現在與未來的生命。近幾年海洋保育概念被重視、淨灘盛行、研究海廢解方,從現在開始培養環保的生活習慣、宣傳概念、關注海洋等議題,讓海洋生物能有新的生機。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素」學很簡單——試著從一日一素開始】 文:Mandy Lu
【「素」學很簡單——試著從一日一素開始】
11月可以稱作是純植食慶典,每年的11 月 1 日是世界純素食日(World Vegan Day)、11 月 25 日是世界無肉日(International Meatless Day)。蔬食者常聽聞不外乎是「為什麼吃素?」、「吃素會不會營養不良?」、「吃素會不會失去很多飲食上的快樂?」等等問題。吃素,就是一個選擇,一個善意的選擇。關於原因,不論是從理性分析對環境保護、對健康考量;或是從感性的同理關懷動物生命,其實就是一種自然順應內心的選擇。而素食者分成很多種,其中vegan指的是飲食之外也追求不傷害動物的消費行為,選擇動物友善的生活。因為友善對待動物感受到內心的喜悅,所以飲食也能發自內心的改變。而且現今有很多素食美食,選擇多樣化且豐盛,早就脫離「吃素如吃草」的刻板印象,成為一種美食饗宴又同時能夠友善動物的「雙贏」。而現今多人嘗試純植或是素食都以實例打破「營養不良」迷思,有諸多世界頂尖素食運動員、名人與無名英雄們等證實吃素對身體的正面影響,從豆類也能夠攝取蛋白質,諸多營養也能從蔬食水果吸收。體驗友善的健康飲食,沒有想像中的難。「彈性素食主義」是另一種較無壓力而且可行性較高的飲食方式,可以從一餐或是一日開始,對於飲食改變上調整彈性,可以自由進入「素食」的世界,一次的改變就是幫助一次動物與世界。現在連便利商店、小吃店都有許可素食新選擇;手搖飲或咖啡也能不加奶或是改成植物奶,在能選擇的情況下盡量對動物友善。做到一百分很好,但只有一分也很棒,我們透過飲食的選擇考量了動物他者的處境,讓自己的善意傳遞出去,那一分就能夠幫助到動物。一次的信念改變,傳遞更多人、累積多次都能夠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當我們願意與動物和諧共處,尋找共生的可能,所以試著嘗試蔬食,甚至選擇蔬食,就是為理想的未來踏出一步。讓我們從最簡單的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延伸閱讀【半擇植素-當個flexitarianism也不錯】https://sala.org.tw/blog/115
【生命的價值——金魚成了廉價的娛樂玩物】 圖、文:Mandy Lu
【生命的價值——金魚成了廉價的娛樂玩物】
近期關於業者引進日本「金魚藝術展」事件引發社會討論,最大的問題在看似美麗的展品背後是以犧牲眾多金魚為代價  ,而這樣的不當對待幾乎在台灣各處可見。不光是這樣的大型展覽把金魚當作一種展品,夜市裡至今能看見被當作遊戲的撈活魚或是釣蝦、烏龜,撈到的動物們被當作戰利品裝在小小的塑膠袋或是玻璃瓶裡;又或在家裡或是某些店面,也會看到這些美麗的魚類待在小小魚缸裡當作裝飾物件。即使遇到死亡、生病的魚,也僅僅是當然消耗品替換一批。因為廉價,所以生命的重量也減輕了。當以價錢衡量生命時,那麼生命就成了可被取代的物件而不是個體。這些一開始被當作玩具、賞物,甚至贈品的金魚,最初被打上的錯誤的既定印象,自然人們在面對這些「玩物」時不會給予尊重、善待。為了人類的慾望或是娛樂目的,因為易於取得、用以觀賞價值定位、生命連結薄弱,最後被任意棄置或死亡,都顯得無關緊要。魚類可能經歷許多民眾的任意觸摸和玩弄、拍打驚嚇,在撈補過程更是造成牠們驚慌恐懼;只能被關在擁擠、髒亂的牢籠裡因為種種不當對待死去,或被丟棄反而又造成環境負面影響。為了展示忽略了魚類同樣會感受到痛苦,牠們同樣需要安全自在的環境與細心照顧。人類眼中的嬉鬧卻是魚類眼中的噩夢,我們無以為意的行為,卻是如實的動物虐待。多數人下意識對魚的關懷程度較低,但所有動物的痛苦都一樣的。牠們跟我們一樣是地球上的生命,但卻失去了應被善待的尊重。動保團體一直致力於改變這種殘忍對待動物的方式,關於這次的議題也有相關行動,希望能夠讓大眾更加重視動物生命。牠們的美麗不應該被當成賞物或玩物,更不應該被當作消耗品。或許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們能夠認知這是錯誤,開始拒絕,甚至願意反對、把更多善待動物的信念傳遞出去,讓更多人能夠同理、尊重動物,那麼就能改變未來。讓我們從試著開始改變行動,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延伸閱讀:【不當展演是動物虐待—不人道的金魚藝術展】(https://sala.org.tw/blog/262)
【生命是奇蹟的禮物——是饋贈還是被當成贈禮?】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生命是奇蹟的禮物——是饋贈還是被當成贈禮?】
近年來越來越多寵物展、爬蟲展,但你有沒有發現到展覽中有些小動物被群眾任意接觸;甚至有些爬蟲或是水生動物被當作抽獎噱頭。是否覺得似曾相識?這些曾在夜市裡出現的景象,被搬移到了展場之中,不論是鼠、兔、雞類,或魚蝦,亦或烏龜、守宮、蛇等爬蟲類,甚至諸多昆蟲等等,在展覽中隨意被展示、被競價、被當成吸引轉贈的物件。包裝宣傳與明標價碼影響之下,使人們容易忽略了動物生命的珍貴。低成本和隨意心態的情況下將動物帶回家飼養,正因為動物是「獎品」而非「夥伴」,人的意願性與重視性容易降低。一旦動物遭遇身心靈上的問題,因為照顧投入的成本往往大於認知上的付出,不當對待或是被棄養成為了常見問題。用價格衡量人與動物之間的聯繫,同樣容易被金錢操弄影響動團為此議題進行連署倡議行動,透過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提案,希望杜絕夜市裡拿動物當贈品的亂象。連署推動俗稱「夜市條款」的修正,也就是《動保法》後新增第十三款第三款:「以賭博、娛樂、遊戲、營業、宣傳為目的,進行動物交換或贈與。」動物們都值得珍視對待,不該拿來被當作廉價的遊樂玩物。這些漠視、犧牲動物的狀況,被看見、被重視,因而改變。大家願意重視伸出援手,幫助動物避免遭遇這樣殘酷的處境,讓世界變得更加友善。但到了2024年,我們卻仍能看到這些小動物被當成獎品或是贈品的處境——從夜市換到展場,牠們只是被轉移到了另一個空間繼續惡夢輪迴。生命饋贈是如此神聖的說法,卻淪落到被玩弄輕待的待遇,不論在何處,生命的珍貴性不應該被利益削弱。你是否看過被當賞物、玩物贈品的活體動物?如果你會對夜市被買賣、玩弄的動物感到同理,那麼換個場合在展場裡面的動物們呢?你是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當成娛樂看待?亦或是知曉這是殘酷對待但只能裝作視而不見?或是你其實想要改變但卻苦於無能為力?還有很多深陷黑暗處境的動物們,一同關注這些議題給予牠們幫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我們就能改變整個社會環境。讓我們從此刻改變開始,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延伸閱讀:【動物「非」物-該退出的撈金魚遊戲】(https://sala.org.tw/blog/139)
【是時尚服飾還是動物喪服?——動物皮草的殘忍】 文:Mandy Lu / 圖:We Animals Media
【是時尚服飾還是動物喪服?——動物皮草的殘忍】
天氣即將變冷,講求保暖好看的衣物開始在各家百貨櫥窗展示,不論是羽絨製品或是毛製品,你有想過其背後的產出過程嗎?這些商品其實都是以動物痛苦為代價,人類身穿的時尚衣飾,何嘗不是變相的動物喪服?毛皮原是為了保護牠們適應環境,但卻成了牠們加速死亡的人為誘因動物自然的替換羽毛或是換毛,都需要大量逐批替換,甚至有些動物天性並不會進行季節變換,如同人類皮膚一樣。更何況表皮組織是如此敏感的部位,換位思考—人類進行拔頭髮、剔除或刮鬍子都有可能不小心使細嫩的皮膚受傷,動物也是—而真實的人為協助替換過程,常使動物感到不適或是疼痛。因人類大量的商品需求,牠們常常被迫經歷環境虐待或刻意餵養過胖極限以最大化其毛皮的尺寸:鴨鵝被迫關在狹籠與溫度劇變,只為了讓牠們快速長羽;狐狸、貂等因皮草需求而被飼養成嚴重肥胖的體態,籠子囚禁與健康疑慮,讓牠們失去動物自由與天性,還要承受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與折磨直到死亡降臨。最終屠宰過程還要遭遇殘忍虐待,效率考量被人類強制拔毛、快速剃毛,有的更是直接被活生生剝皮。鳥羽、絨羽、兔毛、羊毛、馬毛、羊駝毛、狐皮、蛇皮、鱷魚皮等等,人類剝除牠們身體製造生活的衣物、用品,或者僅僅作為裝飾。動物並不是被當作生命看待;而是被當成利益產出的消耗物件現今社會逐漸重視動物權與自然生態意識,開始推廣『拒絕皮草』與“零皮草”運動,不論是羽毛或是皮革都不應該以犧牲動物為代價。人們生活周遭並非只有精品或是服裝才會出現動物皮草,像是牙刷、化妝刷、絨毛玩具、玩偶等生活用品,當你意識到這些用品背後是曾經也是活生生的動物,而製作過程可能歷經牠們的哀號與血腥,真的能夠發自內心覺得美麗嗎?以美麗為主打,但事實上卻是動物犧牲與折磨上的詛咒只要能夠意識到殘酷的真實,一切就來得及改變。避免犧牲動物,對動物友善;也對我們自己友善。人類日常所需不一定真的必須使用羽毛皮草,我們只要購買前試著思考必要性——選擇其他替代品、人造材質商品,或是乾脆不購買。關注更多動物議題,讓牠們被尊重也被善待,善意能夠改變整個世界。讓我們從一個小小選擇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實驗動物的生機——人類福利不需要建立在動物犧牲之上】 文:Mandy Lu / 圖:Save the Chimps
【實驗動物的生機——人類福利不需要建立在動物犧牲之上】
美國一隻黑猩猩「香草」(Vanilla),從一出生就被關在「靈長類動物實驗醫學和外科實驗室」 (Laboratory for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Surgery in Primates,LEMSIP) ,自此待在籠子內開始與世隔絕的生活,後輾轉安置關在圍欄內,直到2022年7月,經過20多年的時間,牠終於第一次踏出戶外看見陽光。因為人類福利或是發展需求,這些前進的步伐卻是建立在動物傷害,甚至動物屍體之上。化妝品實驗用敏感的大白兔做過敏測試;菸品測試使用嗅覺優秀的米格魯;藥物安全則是拿多產的老鼠做實驗,美好的背後建立在有毒代價之上。為了人類安全,為了社會發展,種種的說法,實驗動物似乎變成榮耀不得已不犧牲的奠基;但真的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嗎?進步與福利,不應該是用任何生命替換而來。生活與發展,也應該是為了世界更美好而努力生命等價,沒有生命「應該」被犧牲。多年來,動物實驗一直是一個議題,無論是造成科學家內心壓力與痛苦,抑或是造成動物生命苦痛與折磨,過程沒有誰贏,而是在這條荊棘道路上被更多陰影覆蓋。人類一直在尋求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一個不用犧牲生命也能前往美好願景的道路。而現在,人工智慧(AI)系統有機會帶來全新的道路。事實上,許多科學論點表示過「在動物身上測試人體用藥有時也沒什麼用處。」(因動物身體與人類身體仍有極大差異),AI演算可能會有資料偏差,但相比動物實驗較為準確。現今已有模擬、虛擬技術開始取代活體動物成為醫療教育的對象。未來期望的願景,能夠人類與動物一同前行,互利雙贏,不用再以犧牲作為代價一般民眾的我們,也有能辦到的事:可以挑選無動物實驗的商品;或者捐贈資源給予認養實驗動物團體;支持監督動物實驗相關組織的行動與倡議,讓動物們最終能夠被妥善對待。每一次友善的選擇與心念,都是更接近我們想像中的美好世界。讓我們從一個小小行為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