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依時間篩選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熱門標籤
【2025地球日——願世界充滿愛】 文:Mandy Lu

議題與行動
2025.04.30
【2025地球日——願世界充滿愛】
你知道4月有個大日子嗎?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其實也就是大家一同愛地球行動。不僅僅是愛著地球母親,我們也同樣能夠愛著世界上的所有存在——其他動植物其實就像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讓愛傳遞出去。不論你我他或牠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愛著世界任何一切的同時,也能夠讓愛回歸到自身身上。為地球我們有許多環保行動能夠執行:減塑生活、減少物質垃圾、尋找替代、重複使用等等行動都是珍惜這世界的一件好事。而我們守護生存之地的同時,也是守護著動物生存的棲息地。我們還能夠為動物們發聲,替牠們爭取天性自由、被善待的福祉待遇、改善現有的困難處境,尋找人類與動物友善共存的未來機會。對世界溫柔並不難,我們投入的每一份愛,都是讓地球邁向友善溫柔的世界的一次選擇節點。不論是關注經濟動物、展演動物、實驗動物、同伴動物、野生動物的處境,任何議題或是行動,都是思考著「我們」能夠為這個「世界」、為「牠們」做出什麼樣的行動。你對世界理想世界的想像是什麼?想像一下人與動物都不再遭受不必要的苦痛,我們能夠互相同理、尊重、友愛,能夠和諧共處,這樣的美好未來是否令人憧憬?我們與牠們都是同為地球上的存在。生命本就應該擁有生存自由與被尊重被善待。我們如何對待動物,都會反饋到人類自身。當你對世界付出善良與愛,回應而來也會是善良與愛。動物友善,其實也就是日常生活一次的選擇。好好愛牠協會在二月中旬至三月初在松菸舉辦了「好好愛牠插畫展」,在四月清明連假期間圓山花博「台北插畫博覽會」也同樣再次舉辦小型動物保護插畫展示,每一幅畫作都是與動物對話,反思牠們的處境,反思我們能夠做出的改變與行動。沒有機會實體看到插畫作品也沒關係,好好愛牠有許多動物議題的文章,邀請你來了解動物處境,在這樣特別的地球關懷月裡,讓我們一起友愛這個世界。地球日雖然已過,但守護世界,保護動物的行動不只這一天,日常中的食衣住行有很多可以立即實踐的事,只要你願意。讓我們從試著繼續前行,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424實驗動物日——除了紀念致敬也是提醒改變】 文:Mandy Lu

實驗動物
2025.04.30
【424實驗動物日——除了紀念致敬也是提醒改變】
每年的4月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World Day For Animals In Laboratories),是國家反動物實驗協會(NAVS)將這一天描述為對實驗室中的動物的國際紀念日,除了向全球實驗室中被用於測試和實驗的數百萬動物致敬,期望提高實驗動物的生活品質,改變實驗動物的處境;甚至透過3R改變實驗動物的未來。無數的實驗動物構築了人類生活日常,但我們是否有想過這樣的現況要持續到未來——過著建立在眾多生命犧牲之上的生活。國家反動物實驗協會(NAVS)成立於1875年,首次作為反對活體解剖的組織而站了出來,活體解剖是對動物進行的活體手術,包括用於實驗或科學研究的手術實驗。之後,動物保護國際(ADI)也加入了這場運動,其目標是停止所有動物研究,轉向替代性科學方法。而3R是指:一、取代 (Replacement):不使用動物進行實驗。二、減量(Reduction):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三、實驗精緻化(Refinement):運用純熟的技術加上同理心,減少動物的不舒服。生命沒有理所當然付出或是犧牲,人類總有評判優劣的潛意識,但我們仍能夠改變思維,我們不會為了某些福祉犧牲人類進行實驗,而動物也應該同理——牠們與我們並沒有高低之分。2025年1月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近期發表一篇研究,該研究使用大鼠模擬非致命勒頸與腦外傷,以探討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如何對人類腦部造成損傷。研究方法包括對大鼠施加非致命勒頸,使用矽膠帶與重物,施加相當於大鼠體重三倍的壓力,持續90秒。此外,還將重物撞擊大鼠頭部,以模擬腦外傷。部分大鼠同時接受勒頸與腦外傷。研究團隊在大鼠受傷後,進行一系列認知與運動測試,評估其記憶力、協調能力與焦慮反應,並持續觀察六天。最終所有實驗動物都被安樂死。該研究一公開,便引發動保團體與學界的爭議:認為這項實驗不僅對動物造成極大痛苦,且科學適用性存疑。除了不人道外,我們或許可以反思一下,做這些實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實驗的必要性是什麼?滿足人類的好奇心?為了所謂的未來人類福祉,要先犧牲動物的福祉?難道動物就理所當然的被當實驗載體?我們真的能夠面對這樣的犧牲冷漠看待?事實上很多第一線實驗者反而時常對此產生懷疑,手中可能經過無數的生命消逝,而自己正是影響之一的情況,往往會深受良知的拷問。《Test Subjects》影片正是訪問進行動物科學實驗的研究員,在實驗過程中產生了懷疑,進而思考對於實驗動物的解方。而事實上現今學術單位或是研究機構開始使用改善的替代方案——透過電腦模擬或是模具機械分析,不用讓動物犧牲;生活之中更多商品也開始強調無動物實驗;許多人關注實驗動物的處境,進行認養或是倡議行動。人類的發展未來其實也能夠與動物共存,對於這樣的美好想像,才是我們真正所要努力的方向。讓我們一同支持替代方案,未來不需動物實驗,從現在開始「好好愛牠」。
4.22地球日 行動有你,地球有力 好好愛牠

議題與行動
2025.04.30
4.22地球日 行動有你,地球有力
打開google,映入眼簾的是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觀,沒錯,今天是4月22日,也是地球日🌏55週年。今年主題是Our Power, Our Planet行動有你,地球有力,我們的選擇,可以改變地球的未來——也能改變弱勢動物的命運💪🐾以下4種常被忽略的動物,希望你今天想到牠們,也發揮我們的「地球力」守護牠們🌱✨①【你吃的雞或蛋,可能來自一輩子沒踩過大地的牠🐔】台灣多數蛋雞都被關在狹小鐵籠裡,無法伸展翅膀、無法行走,只為了高效率生產。👉 地球日可以從「多蔬食」、「選擇人道飼養雞蛋」開始,為經濟動物爭一口呼吸的自由。②【實驗室裡的牠,只能一生沉默🧪🐁】為了藥物、美妝、化學品,每年有成千上萬隻老鼠、兔子、狗被用來做動物實驗。👉 選擇不做動物實驗的產品,你可上網搜尋 #零殘忍、#兔兔不哭、#無動物實驗,支持這些商品,就是讓牠們不再受苦的第一步。③【你以為牠在「表演」,其實牠在求救🎪🐘】水族館裡不停兜圈的海豚、寵物餐廳裡供人擺拍的狐獴,很多用來展示、表演和與人互動的牠們,那些「聽話可愛」的模樣,其實是訓練、壓力與害怕換來的,而且一生都被圈養在狹窄單調的空間裡。👉 拒看動物表演、不參與拍照體驗,終結以娛樂為目的的動物展演。④【大海的塑膠袋,正一點一滴奪走生命🌊🐢】許多海洋生物(如海龜、鯨魚、魚群)誤食塑膠垃圾,或者被漁網漁線纏繞後痛苦死亡。👉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支持海洋保育,還給牠們乾淨的家園。💚422地球日,一起守護動物每一個小小的行動,能匯流成巨大的改變,幫助牠們,也是幫助我們自己,與我們共同生活的這顆美麗星球🌏💞~
【告別傳統動物試驗,美國FDA開啟藥品新篇章,台灣準備好了嗎?】 好好愛牠

實驗動物
2025.04.30
【告別傳統動物試驗,美國FDA開啟藥品新篇章,台灣準備好了嗎?】
從FDA現代化法案2.0到3.0,看全球藥物審查制度的轉型與動物福利的進展2022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FDA現代化法案2.0」(FDA Modernization Act 2.0),由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通過,這項法案修訂了自1938年以來實施的《聯邦食品、藥品與化妝品法案》,不再要求新藥申請「必須」使用動物進行前期試驗的規定,而是讓藥商在條件允許下,使用替代性試驗方式。「FDA現代化法案2.0」同時納入了「減少動物實驗法案」(Reducing Animal Testing Act),並取消美國公共衛生服務局對生物相似藥品(Biosimilars)的相關動物試驗要求。根據新法案,美國聯邦政府提撥500萬美元專款,推動FDA開發新的非動物性試驗方法,例如體外實驗(in vitro)、微生理系統(MPS)、器官晶片(Organ-on-a-chip)與電腦模擬(in silico modeling)等,這是美國FDA推動減少動物實驗的一大變革。傳統動物實驗的限制與轉型契機藥物開發或醫學研究的過程仍仰賴大量動物實驗,若以台灣來說,根據最近一期實驗動物人道管理年報,台灣在2023年用來做實驗的動物數量有1千多萬,若扣除胚胎,也有112萬隻,品種從囓歯類(大鼠和小鼠)、兔子、雪貂、豬、羊、牛、馬、貓、狗到靈長類動物猴子等,無一倖免。其中有76萬隻動物被用來做醫學研究及藥物開發,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27.3萬,不到25%。一種新藥的研發平均需耗費10至15年、投入約10億至60億美元。但即使耗費鉅資,動物實驗結果對人體的預測性仍有限,導致藥品在臨床試驗階段常出現療效不佳或副作用風險。有越來越多的替代性測試方法,像是器官晶片模擬人體器官運作環境,結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電腦模擬技術,能提供更貼近人體反應的預測結果,不僅提升效率,也降低開發成本。此趨勢在全球逐漸受到關注,特別是在藥物開發與動物保護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FDA現代化法案3.0》具體規範非動物實驗替代制度儘管2.0版本已是重大突破,但法案通過後,FDA並未積極啟動監管規則調整。為加速改革進程,2024年2月,美國兩黨參議員再次攜手提出《FDA現代化法案3.0》(FDAMA 3.0)草案,並於同年12月12日獲國會通過,由現任美國總統川普簽署通過。該法案要求FDA建立「非臨床測試方法資格認定流程」,內容包括:1. 建立認證流程:美國FDA必須在一年內,設立一套審查流程,讓研發單位或個人可以申請新的非動物實驗方法的「官方認可」,這些方法可以針對特定藥品的開發目標來使用。2. 認定條件:申請的測試方法需能有效取代或減少動物使用,並提高對安全性、療效的預測性,或縮短藥品研發時程。3. 加速審查流程:一旦這些替代方法被認定通過,未來相關藥品在申請審查時,FDA將縮短審查時程,廠商亦可在藥品申請中引用替代方法的試驗數據。4. 透明公開追蹤進度:這項法案也規定自實施後,FDA每年都要向美國國會報告,內容包括有哪些新方法通過認定、收到多少申請案、花了多久時間審查,還有估算因為使用這些新方法減少了多少動物被拿來做實驗。全球關注動物福祉,台灣在哪裡?目前全球僅有美國推動這類法案,但歐盟、英國等國亦投注大量資源於非動物性實驗方法的研究。相較之下,台灣在法規與政策面仍未見明確進展,目前食藥署(TFDA)依然要求大多數藥品開發進入人體試驗前,須進行一系列動物試驗。然而,台灣學研機構與生技產業已逐步展開相關研究。例如,中央研究院與多家醫藥科技公司正合作開發器官晶片、人工智慧藥物模擬技術,並尋求能獲國際認證的標準流程。隨著全球供應鏈日益緊密,若無法及早接軌,可能會面臨出口受限或國際合作障礙的風險。雖然「FDA現代化法案2.0與3.0」並未全面禁止動物實驗,而是強調「在合適條件下的替代」與「科學依據下的選擇」,但此舉已經說明藥物審查體系邁入新的里程碑,也為動物實驗替代方案鋪路。這樣的做法不僅顧及動物福祉,更符合藥品安全與產業發展需求。面對全球趨勢與道德期待,期待公部門能儘早啟動相關討論,包括:建立非動物試驗的審查標準、培育相關專業技術人力以及提供研發經費與法規引導,讓台灣對於實驗動物福利的動保意識與國際接軌,在推動醫藥研發邁向更高效率的同時,也能將動物保護的關注擴展到被實驗的牠們,促進產業轉型、消費者信任與生命尊重的三贏局面。
【何謂真正的生命教育——教學背後的動物犧牲】 文:Mandy Lu

實驗動物
2025.04.30
【何謂真正的生命教育——教學背後的動物犧牲】
是否有過曾經對於課程上解剖青蛙的印象?是為了課程分數,還是真的能對生物有所瞭解、進而學會尊重牠們的生命?捕捉昆蟲進行作業觀察、生命科學課解剖魚或是青蛙、飼養蠶寶寶最後繁殖過多遭到棄養處置的問題、科展為了研究進行實驗後比賽⋯⋯。我們從中到底學習到了什麼?是否有意識到那些在「教學」背後犧牲的生命重量。這些教學方法真的有必要嗎?我們是為了獲得漂亮的「學習成績」;還是為了未來活用「學習經驗」?動物實驗不一定有其必要性,粗估每年有上百萬隻動物被用來做藥物檢驗或醫療實驗,但大部份的實驗都以失敗告終或是參考價值不高,不一定符合人類實際應用,成了無謂的犧牲品。而事實上,全球絕大多數動物實驗,不僅是企業才進行,在教育體系中也非常常見。如今,隨著大眾動保意識提升,開始思考活體動物實驗的必要性與道德問題,現今也開始尋找組織培養、3D列印、人工智慧數位模擬或器官晶片的替代性技術與教學方式。ELBE-NTM團隊耗時三年研發出新式且毋須利用動物的方法,利用HANNES模型模型,用3D列印精準地模擬。自從兩年前被引入後,艾本多夫大學醫療中心在訓練神經血管動脈瘤的介入醫療時就再也沒有使用過動物了。美國佛州一間生技公司製造出全球第一隻「人工狗」。人工犬模擬活體組織,有完整的身體器官系統。這項技術可望拯救數千隻動物生命,並改寫獸醫學教育發展,也同時是終結動物實驗的第一步。在一門「生醫設計與實作」的課程,目標是要開發一個生醫教具,結果有學生提出了「青蛙解剖」教育的提案,學生們展開了一連串的思辨——「青蛙先用乙醚麻醉後再解剖,這樣就是人道嗎?」「基於『使用者描述』,部分同學會恐懼活體,部分同學則會玩弄生命,那麼這樣的活體解剖實驗是否恰當呢?」最終學生們打造了實際的LED心臟,可作為替代的教具。生命的重量是如此有價值,並沒有優劣高低之分,也沒有理所當然的犧牲。現實各種活體動物實驗逐漸改變,動物得以避免犧牲得到尊重。教育更應該如此,生命不應該僅淪為課程上的成績耗材,而是能夠讓學生能夠學習到真正的生命教育。讓我們從關注動物議題開始,一同理解牠,支持替代方案
3.22世界水資源日 | 保護冰川 好好愛牠

議題與行動
2025.04.30
3.22世界水資源日 | 保護冰川
世界水資源日💦—保護冰川,也守護野生動物的家!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而今年的主題是Glacier Preservation | 保護冰川❄️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越來越快,據估計,冰島最大的瓦特納冰川,目前正以每秒達15萬公升、每年高達130億公升的速度在流失冰層,這也使得仰賴冰川生存北極熊、海豹、企鵝…的棲息地逐漸消失。野生動物看似離我們很遠,牠們的存續卻深深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冰川融化不僅影響水源,更會破壞極地生態系統,讓動物們面臨生存危機。好好愛牠邀請大家響應世界水資源日,3月22日晚上8:00-9:00關掉用水設施;#一件好事愛動物,保護牠們的自然棲地,我們還可以這樣做:•用水只用剛剛好:縮短淋浴時間、使用省水設備。•減少碳排很重要:少肉、多蔬食、多搭大眾運輸,隨時關掉不必要的電源。•不讓塑膠海上飄:塑膠垃圾會進入海洋,影響海洋生物的健康。•分享讓更多人知道:了解牠們的困境,分享相關資訊,讓更多人一起關心。保護冰川,為牠們保留一個安全的家!
當我們在路上相遇…希望我們都能安全回家 好好愛牠

野生動物
2025.04.30
當我們在路上相遇…希望我們都能安全回家
(封面)當我們在路上相遇(內頁)…希望我們都能安全回家這是今天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汽車廣告文案,內容還寫著:希望在車外的生命,一樣被守護這讓我們想到這也與好好愛牠合作的插畫家所繪製的路殺畫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我們一樣在乎牠。路殺是全球脊椎動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估計,美國佛羅里達州35%的美洲獅死於路殺;加拿大每年約有1,380萬隻鳥死於路殺,美國則超過8,900萬隻。在台灣有路殺社,全名為「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Taiwan 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簡稱TaiRON),是行政院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Taiwan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TBRI),為瞭解國內交通建設及其附屬設施(水溝、擋土牆、路燈、高壓電線…等)所衍生導致的動物死亡現況(特別是車禍傷亡事件),進而減緩石虎、穿山甲、陸蟹、鳥類和兩生爬行類等野生動物受到的生存威脅,提升用路人安全、減少碰撞事故的發生,而於2011年8月發起的公民科學計畫,希望能建構生態友善道路以改善野生動物路死現象,路殺社成立的宗旨之一,和好好愛牠理念相符,就是:珍惜生命。而我們更想說的是:生命,沒有不同。下次在路上遇到動物,你可以放慢車速,或按喇叭善意提醒,讓牠能和你一樣,安全回家~
【鯨魚之歌——守護翱翔海洋的天使】 文:Mandy Lu / 圖:Chiafang Tsai

海洋資源
2025.04.30
【鯨魚之歌——守護翱翔海洋的天使】
每年二月第三個週日是世界鯨魚日(World Whale Day),今年在2月16日。世界鯨魚日是由太平洋鯨魚基金會(Pacific Whales Foundation)於1980年發起,透過眾多活動喚起大眾關注每年於夏威夷茂宜島(Maui)一帶洄游遷徙的座頭鯨,並支持保育工作,而今,不僅是座頭鯨,還有各式各樣的鯨豚面臨生存威脅。人們對於鯨魚各種浪漫想像與喜愛,牠們在現實中卻是遭遇更加殘酷的處境。2024年7月起,北太平洋的長須鯨面臨被日本人獵捕的殘忍虐殺。長須鯨是世界第二大動物,僅次於藍鯨,牠們更是保育類動物,而且要3-4年才生一隻寶寶,復育時程緩慢。少了一條長須鯨,全球將立即損失一個可緩解氣候危機、天然固碳的重要生態系統。捕鯨本身是一種極為殘忍的行為,日本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獵殺了30頭長須鯨,這不僅是全世界生態的損失,更是破壞原本人類與動物和諧共好的未來。鯨魚,牠們活著的存在價值不是為了滿足人類慾望。自2010年以來,鯨魚數量大幅下降,除了行之有年的商業捕鯨活動,海洋產業發展也壓縮牠們的生存空間。2024年7月,一隻未成年大翅鯨躍出水面時撞翻了一艘休閒漁船,當地非營利組織《藍海海洋保護協會(Blue Ocean Society for Marine Conservation)》的共同創辦人兼研究主任Dianna Schulte指出,「當鯨魚在捕食魚群時,如果魚群如此密集,牠們就無法看透魚群,所以牠們不知道上面有什麼,尤其是在像今天這樣多雲的天氣下。因此鯨魚甚至不知道這艘船在那裡。」在大海之中,受到傷害的不只是人類,鯨魚生存同樣面對諸多生存難題:包括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甚至還要遭遇捕獵威脅。鯨魚的存在能夠幫助地球穩定,守護牠們也是在守護我們自己的未來。對於鯨魚,人類有太多虧欠!當人與動物發生衝突時,我們是否反思過動物何其無辜,衝突的源頭往往在於人們過於被利益或慾望蒙蔽,進而失去與動物之間共處的平衡點。在今年好好愛牠協會舉辦了《好好愛牠的大小事——20位插畫家創作聯展》其中一項動保議題即是「商業捕鯨」,透過活動,讓我們一起支持守護這些海洋中的美好存在。讓我們開始關注動物處境,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延伸閱讀:【邀請國際線上連署「阻止日本獵捕長須鯨」】(https://sala.org.tw/blog/224)
【隱性罪惡——人為塑膠陷阱的深層傷害】 文:Mandy Lu

議題與行動
2025.04.30
【隱性罪惡——人為塑膠陷阱的深層傷害】
2024年底,台灣研究團隊發表蛇類吞食塑膠袋後死亡的報告,這是台灣首次發表關於陸地蛇類吞食塑膠於期刊論文。在2022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接獲一隻臭青公(又稱臭青母、王錦蛇),原本打算作體外寄生蟲研究之用,但無表傷的活體卻在運送途中死亡,解剖後發現牠生前吞掉三個塑膠袋。除了現今已知陸地生物受到影響外,過往海洋生物誤食塑膠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2018年,公的短肢領航鯨,在泰國被發現擱淺。搶救過程中總共嘔吐了5次,都吐出大量塑膠袋。最終面臨死亡,專家解剖後發現,牠的肚子裡竟然有多達80幾個塑膠袋。而飛翔空中的鳥類,同樣面臨此危害。2023年,日本北海道大學等研究團隊日前在約100具黑背信天翁的屍體中,其中87具屍體的胃部中,有塑膠袋的碎片、釣魚線和塑膠微粒等物品。更有眾多鳥類在築巢時受到棉線、尼龍繩等人工材料影響,最終成為斷肢或是身殘的生存困境。方便的背後,最終卻是造成更多的生命死亡,不斷累積的罪惡結局都是靈魂的重量。天上飛的、水裡游的、陸上生活的,除了人類獲得生活上的方便,似乎沒有其他的生命受惠,也包括地球環境。這樣方便代價造成的污染影響了整個生態,連同我們生活的世界都被深層傷害中:全球塑膠循環的過程——塑膠在大氣、海洋和陸地中移動的方式與碳循環等自然過程相呼應。現在看似方便的陷阱;都是對於我們自身生存的威脅、是面對未來殘酷的死亡倒數。但一切仍來得及,現今已經有許多人鼓勵友善地球生活的形式:無包裝商店、使用環保自備用具、反覆利用珍惜物品、重視回收與參與清淨環境行動等等。少一次的垃圾,就有一個動物生命就能夠免除死亡危機。我們善待世界,同時也是善待自己的處境。讓我們從生活開始改變,一同友善動物,好好愛牠。
【2/16、2/23及3/2三場工作坊】活動回顧 好好愛牠倡議組

議題與行動
2025.03.30
【2/16、2/23及3/2三場工作坊】活動回顧
由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補助的好好「話」畫-創作視角之動物保護教育宣導活動,我們完成了3場工作坊,分別為2/16【植物繪色鉛筆工作坊】、2/23【好好愛牠動物似顏繪】以及3/2【毛孩撕貼畫工作坊】。2/16【植物繪色鉛筆工作坊】講者林宛儒擅長彩色鉛筆手繪,並熱衷於探索多元媒材與創作方式,希望透過不斷的嘗試與挑戰,拓展作品的深度與想像力,為參與者帶來新鮮且充滿故事性的視覺體驗,並讓藝術成為傳遞動物友善理念的橋樑。講者宛儒的創作深受自然啟發,尤其對花卉懷有深厚情感,特別是台灣的原生與特有植物,因此,她帶領參與者一起在花卉插畫的創作過程中融入動物友善,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療癒,也希望藉由柔和的色彩與細膩的筆觸,將自然之美轉化為視覺的療癒力量,傳遞溫暖與力量給更多人。本次活動讓參與者感受動物與自然的連結,參與者從對植物特性的了解,畫出心目中動物的模樣,主角雖仍以犬貓為主,但卻加深了對動保理念的認同。2/23【好好愛牠動物似顏繪】由講者鄧愉亭將用畫作呈現參與者和動物之間的故事,並依照參與者的外型和氛圍,特製一張動物似顏繪,參與者有親子及一般民眾,以親子為例,女兒選擇以鯊魚為主角當作自己的分身,創作了獨一無二的鯊魚似顏繪,也且把畫作帶回家。愉亭同時宣導寵物不棄養、狂犬病防疫與飼主責任。3/2【毛孩撕貼畫工作坊】講者為謝家文(知亞),參加者有親子及一般民眾,知亞先請大家選定一個動物為主角,選定的撕貼畫主角有已逝的毛小孩、貓咪,也有貓頭鷹、老虎及台灣黑熊。知亞先要大家於紙上構圖,然後讓參與者依據主角的特徵,選擇需要的棉紙顏色與材質,並且介紹簡單的棉紙撕貼技法,用各色手染棉紙,搭配撕貼技巧,與畫筆的運用,完成一幅撕貼畫,過程中知亞修正參與者的撕貼方法,引導每個人找到適合的方式與配色,讓最後完成的作品充滿層次,同時宣導各項政策,例如認養不棄養,不隨意餵養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