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 全部時間
  • 2022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2023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4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5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世界鯨魚日(2月19日) 好好愛牠
世界鯨魚日(2月19日)
【世界鯨魚日】世界鯨魚日(World Whale Day)由太平洋鯨魚基金會於1980年所發起,起初是為了保護座頭鯨,後來便將每年2月第3個星期日訂為「世界鯨魚日」藉以喚起大眾對於鯨魚的關注,進而重視更多海洋生物和牠們的棲息環境。鯨魚的過去在過去,鯨魚全身上下具有諸多價值而被製成日常用品:古早時期以鯨魚油照明,洗髮露、潤膚膏或女性化妝品的原料,機器的機油以及螺帽和門閂的潤滑劑等等。鯨魚的現在現代的鯨魚面臨的生存危機來自於商業捕鯨活動、海洋汙染、氣候變遷與棲息地遭受破壞,甚至在海洋中來往的船隻也會對鯨魚產生極大的危險。根據科學期刊《海洋哺乳動物科學》(Marine Mammal Science)發表的論文指出,大型船只要以每小時18.5公里的速度航行,就會對鯨魚造成80%的致死風險,行動緩慢的北大西洋露脊鯨(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首當其衝,全世界僅存356頭。令人「鯨碳」不已的能力研究指出體形大的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大量的碳,牠們終其一生不停在體內累積碳,死後沉入海底。每條大鯨平均保存33噸二氧化碳,並將這些碳存放數百年之久。相較於一棵樹每年僅吸收48磅的二氧化碳而言,一條大鯨魚可抵1,516顆樹,護鯨可以顯著增加碳捕獲量,緩解氣候危機。始終無解的鯨豚擱淺根據海洋保育署的統計,2021年台灣通報的鯨豚擱淺數量有144隻,數量最多的為露脊鼠海豚和瓶鼻海豚,就分布區域來看,以連江縣最多,其次為澎湖和金門。牠們被發現時多半已死亡,只有11隻還活著。鯨豚擱淺原因除了57%已過於腐敗無法判別,其它則可能為漁業混獲、疾病或遭到撞擊。過去我們也曾介紹過,如發現有鯨豚或海龜擱淺應立即撥打海巡署通報專線「118」。並且遵守鯨豚救援的「四不三要」原則不要讓鯨豚受到風吹日曬 不要站在距離鯨尾部和頭部太近的地方(避免人員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不要推拖拉鯨豚的胸鰭、尾部或頭部,也不可翻滾牠們的身體(避免鯨豚骨折)不要喧嘩 要扶正要保濕 要記錄呼吸心跳鯨魚的未來2月19日的今天是世界鯨魚日,現今的海洋,無可避免的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威脅著鯨魚及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讓我們一起從源頭減少塑膠與廢棄物,關心促進全世界鯨魚族群復育的護鯨措施,支持鯨魚保育。參考來源:【生存瀕危】汙染、盜獵、氣候變遷外 鯨魚暢游時被航行船撞死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3&SerialNo=103218一條鯨魚抵幾千棵樹 緩解暖化天然神器 「護鯨就是固碳」https://e-info.org.tw/node/220480將擱淺海豚推回水裡,等於將其推向死亡?https://sala.org.tw/blog/135#動物友善 #世界鯨豚日 #鯨魚 #海豚 #海豚 #鯨魚日 #鯨豚 #好好愛牠
世界穿山甲日(2月18日) 好好愛牠
世界穿山甲日(2月18日)
每年2月第3個星期六為「世界穿山甲日」,今年已邁入第12屆,這是由美國非營利組織Annamiticus所發起,希望大家多多認識穿山甲,保護牠們。穿山甲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份子,以白蟻為主食,可控制白蟻對森林的影響,穿山甲模樣十分可愛,牠的全身披滿鱗片,一緊張就縮成一團,地球上僅有8種穿山甲,亞洲和非洲各有4種,亞洲的穿山甲早被IUCN紅皮書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或瀕危(Endangered)級,非洲的4種穿山甲則列名為瀕危或易危(Vulnerable)級。台灣穿山甲屬於中華穿山甲的分支,為台灣特有亞種,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將牠列為保育等級II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你知道嗎?穿山甲是全世界走私最嚴重的哺乳類動物,根據「國際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統計,每年約20噸的穿山甲在國際上販運,平均五分鐘就有一隻穿山甲被捕殺,主要需求來自中國,迷信的人堅信牠身上的鱗片具有藥用價值,可緩解病痛;另外,也有人食牠的肉,用牠的皮。我國雖然早在1972年就禁捕,2000年衛生署公告禁止穿山甲用在中藥材,穿山甲生命仍受到威脅,像是被獸鋏夾傷,或者被犬隻攻擊,此外,過度開發造成的棲地破壞,也擠壓到牠們的生存空間,2019年還有某間高檔會館以「三杯穿山甲」宴請客人,其冷凍庫中搜出多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最後卻以僅受贈未販賣為由不起訴老闆,凸顯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破口。2月18日的今天,讓我們一起關心穿山甲的保育議題,如果有機會遇見穿山甲,你可以參考野生急救站的指示幫助牠(看到健康的不要打擾牠,更不要抱回去養喔!);如發現非法走私、獵捕、買賣穿山甲,請勇於檢舉,讓牠和我們一起在相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好好生活。
豬為何會被「斷尾」?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豬為何會被「斷尾」?
我們印象中的豬尾巴通常都是很俏皮的捲成一圈,但實際上養豬業者為預防豬的「咬尾」行為,通常會進行「斷尾」,也因此豬的尾巴在豬舍中其實如右圖小而短。 豬隻為何會有「咬尾」的行為?這是自然的嗎? 咬尾的定義為豬用牙齒咬、咀嚼另一頭豬的尾巴。輕度的咬或是含住另一隻豬的尾巴屬於探索行為。但導致傷口的嚴重咬尾則會被視為「異常行為(abnormal behaviour)」,因為這樣的行為在飼養於半自然或是足夠空間豬群中很少被發現。嚴重時,被咬的豬會試圖逃跑。咬尾的傷口可以是輕度的,但嚴重時則會導致傷口感染,甚至是動物死亡。許多研究發現,咬尾與豬處於現代化飼養空間造成的壓力有關,包含:缺少使豬隻探索的材料(如:木屑、乾草等)、空氣品質、居住空間不佳以及營養不良等因素。 除了「斷尾」的選擇,還有什麼方法解決咬尾現象? 雖然人工的斷尾可以減少2-4倍咬尾現象,但無法解決豬隻因環境不良而造成的「精神問題」,斷尾也常因為只是「掩蓋」問題而受到批評。「斷尾」應作為在飼養環境還尚未提升之前「暫時的」預防措施。根據歐盟立法,只有在提升飼養環境後,養豬業者仍發現咬尾狀況持續存在時,才允許在獸醫處方下剪尾。 被「斷尾」的豬隻會痛嗎? 當剛出生約1-3天的小豬被剪尾時,養豬業者並不會提供麻醉,因此牠們不安的跺腳、轉頭、發聲以及長時間處於異常的姿勢都是斷尾導致急性疼痛的徵兆。除了尾巴被剪斷的折磨外, #身體上的疼痛也造成了精神的折磨。另外,斷尾後尾巴的神經再生,可能會有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因此若已斷尾豬隻的尾巴再被其他豬隻咀嚼的話,將會有更強烈的疼痛反應。 綜上所述, #豬隻咬尾行為和豬的精神層面有關,而現代化的養豬方式使動物無法表達自然行為,都造成豬的精神壓力。農委會2017年訂定「豬隻友善飼養系統定義及指南」,其中就有改善豬隻住房以及「不剪尾」的目標,如:提供足夠空間與豐富化的生活環境,或是提供適度社會互動的機會…等,但此指南並非法令,無法強制養豬場遵循,以台灣糖業公司(台糖)為例,提及豬隻飼養的畜殖事業部網站(https://www.taisugar.com.tw/livestock/CP2.aspx?n=10209)看起來,該企業旗下飼養的豬皆經過斷尾程序,而從台糖網站的照片看來,其居住空間看起來並沒有被給予足夠使豬隻探索的材料(如:木屑、乾草等)來滿足動物的生活習性,現在是否已有改善,我們不得而知,因此,農委會若能公開對於養豬業者相關的 #稽查報告 ,將助於外界一同來檢視,找出哪些仍有進步空間的事項並加以改進。 從「需求端」來看,大眾的飲食方向是改變供應端生產決策的重要因素。讓你的蔬食再來一盤、再多一餐,爲我們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吧! 捐款支持好好愛牠:https://bit.ly/3qdoB8s 定期定額讓我們更長久:https://bit.ly/3BShOmu 您也可以隨手捐發票:捐贈碼2181(#愛牠幫牠) 如果你有二手書在讀冊網站(https://www.taaze.tw/)義賣,也可以捐出所得給我們喔! #動物友善 #動物權利 #屠宰 #屠宰場 #雞隻屠宰 Reference1.     Schrøder-Petersen, D.L; Simonsen, H.B (November 2001). "Tail biting in pigs". Veterinary Journal. 162 (3): 196–210. doi:10.1053/tvjl.2001.0605. PMID 11681870.2.     Taylor, Nina R.; Main, David C.J.; Mendl, Mike; Edwards, Sandra A. (2010). "Tail-biting: A new perspective". Veterinary Journal. 186 (2): 137–147. doi:10.1016/j.tvjl.2009.08.028. PMID 19804997.3.     Rabhi, N., Thibodeau, A., Côté, J.-C., Devillers, N., Laplante, B., Fravalo, P., Larivière-Gauthier, G., Thériault, W.P., Faucitano, L., Beauchamp, G. and Quessy, S.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Tail-Biting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Pigs.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7. doi:10.3389/fvets.2020.563762.4.     呂幼綸 (2016). 為豬謀福利 欄舍訂尺寸、不可剪齒. [online] www.apatw.org. Available at: https://www.apatw.org/project-article/6479  5.     BINNS J. Cutting the need for tail-docking [Internet]. Food Safety - European Commission.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s://ec.europa.eu/food/animals/welfare/practice/farm/pigs/tail-docking_en6.     Tallet C, Rakotomahandry M, Herlemont S, Prunier A. Evidence of Pain, Stress, and Fear of Humans During Tail Docking and the Next Four Weeks in Piglets (Sus scrofa domesticus).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19 Dec 11;6.7.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糖畜殖事業部-事業部簡介 [Internet].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taisugar.com.tw/livestock/CP2.aspx?n=10209    
雞屠宰前的致昏過程:水浴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雞屠宰前的致昏過程:水浴
依據動保法的「畜禽人道屠宰準則」,爲防止動物在屠宰過程中經歷不必要的痛苦,應透過「致昏」過程使動物失去知覺。以雞隻為例,雞與其他經濟動物(豬和牛)屠宰方式較不同的是,豬和牛會的個體在屠宰前是被帶至狹小空間接受電擊或撞擊,而根據農委會下的屠宰場肉品衛生安全管制小組所制訂的「屠宰場衛生標準作業程序」中,雞會被集體吊掛於機器透過水浴致昏。雖然程序書中並沒有詳述水浴的過程,但根據人道屠宰協會的描述(如圖),雞隻會先活體被吊掛於機器上,當機器輪轉時,雞會分批且同時被浸泡於通電的水中,並失去知覺。儘管雞隻在受到放血前,會經過致昏的過程,但「致昏」前的「吊掛」程序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動物的驚嚇和恐懼。 如何判斷動物已經失去意識 根據科學方法,人們可以透過1.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或是2.直接觀察動物姿勢或行為來了解動物是否「失去意識」。例如:無眼瞼反應、無節律性呼吸、翅膀緊貼、腿部僵直...等。  無法失去意識的例外 儘管雞在被屠宰前會經歷水浴而致昏的過程,仍然會有無效電擊的狀況發生,以下三個原因可能導致雞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遭放血,1.     雞隻在水浴時將頭抬起頭避開水面。2.     電壓或是電流不足無法有效使動物致昏。3.     屠宰場缺乏人手監管動物是否有在水浴時有失去意識。 水浴致昏可以分為「頭部水浴」或是「全身水浴」。和頭部水浴比起來,全身水浴較能有效的透過電流使雞隻失去意識,不過對畜牧業來說較易損壞肉質。然而,歐盟第1099/2009號規則的附錄I只允許「全身水浴」,因為這能夠有效使動物失去意識。若遵守歐盟第1099/2009號的規則,90%的雞可以有效地在水浴過程被致昏,但由於動物以數以百萬計的龐大數量被屠宰,例如2022年全台屠宰了358,410,661隻雞,換算下來平均一天要處理的雞超過98萬隻,屠宰場是否依不同體型和年齡的動物,建立適合的電壓和電流參數以避免無效的電擊,加強保障動物福利,真正落實讓動物在屠宰過程中經歷不必要的痛苦,我們不得而知,在此也呼籲農委會拿出魄力,建立相關規範。 我們更想說的是:生命沒有不同。你可以立即行動的是,少一餐肉,增加吃蔬食的頻率,減少經濟動物的數量,多一點動物友善,多一點溫暖,相信總有好事會發生。好好愛牠是一個為弱勢動物爭取福利的組織,我們相信生命沒有不同,而動物的處境會因你的行動而改變。捐款支持好好愛牠:https://bit.ly/3qdoB8s定期定額讓我們更長久:https://bit.ly/3BShOmu您也可以隨手捐發票:捐贈碼2181(#愛牠幫牠)如果你有二手書在讀冊網站(https://www.taaze.tw/)義賣,也可以捐出所得給我們喔! Reference畜禽人道屠宰準則.[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60075.熊家誠, 陳洵一 (2021). 綜論報告 電暈條件選擇對白肉雞意識狀態 及屠體品質之影響. 中國畜牧學會會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22). 農業統計資料查詢. [online] agrstat.coa.gov.tw. Available at: 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 [Accessed 17 Jan. 2023].EU. on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at the time of killing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Internet]. ; 2009 [cited 2021 Jun 26]. Available from: https://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09:303:0001:0030:EN:PDFHSA. Electrical Waterbath Stunning of Poultry HSA Guidance Notes No 7 [Internet]. ;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hsa.org.uk/downloads/hsagn7electricalwaterbathpoultry1.pdfVerhoeven MTW, Gerritzen MA, Hellebrekers LJ, Kemp B. Indicators used in livestock to assess unconsciousness after stunning: a review. Animal [Internet]. 2014 Oct 30;9(2):320-3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99535/Spence J. Farm animal welfare at the time of killing Part 1. Production Animal welfare cours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21.Berg C, Raj M. A Review of Different Stunning Methods for Poultry—Animal Welfare Aspects (Stunning Methods for Poultry). Animals. 2015 Nov 30;5(4):1207-19.EFSA. Scientific opinion on monitoring procedures at slaughterhouses for poultry. EFSA Journal. 2013;11(12): 3521. 65 pp.Smaldone G, Capezzuto S, Ambrosio RL, Peruzy MF, Marrone R, Peres 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Broilers’ Body Weight on the Efficiency of Electrical Stunning and Meat Quality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imals. 2021 May 11;11(5):1362.Lines JA, Raj ABM, Wotton SB, O’Callaghan M, Knowles TG. Head-only electrical stunning of poultry using a waterbath: a feasibility study. British Poultry Science. 2011 Aug;52(4):432-8.Raj ABM, O’Callaghan M and Knowles TG. The effects of amount and frequency of alternating current used in water bath stunning and of slaughter methods on electroencephalograms in broilers. Animal Welfare. 2006;15:7-18.   
兩棲、爬蟲動物的安樂死與動物福利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兩棲、爬蟲動物的安樂死與動物福利
過去較少受到關注的兩棲、爬蟲動物福利議題,隨著動保意識提升也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2020年外來種綠鬣蜥撲殺,而受到社會關注的外來動物安樂死議題,在動保團體推動下,林務局最終訂定「外來入侵種綠鬣蜥移除指引」,避免外來種受到隨意虐殺。其實無論是離水生存的「爬蟲類(如:蜥蜴、蛇等)」,還是需要依水生存的「兩棲類(如:青蛙)」都應受到重視。美國獸醫協會(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AVMA)表示,負責安樂死的人員,須考量不同物種的生理、身形以及習性,判斷最適合物種安樂死方式。因爬蟲類、兩棲動物均具有能感知疼痛的神經,以及相似於哺乳動物疼痛時會表現出的行為,處理動物的人員也應當使其在死亡之前免於恐懼、壓力和痛苦。國際上的爬蟲類安樂死 指引根據AVMA以及澳洲外來種蛙類移除的指引,因為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耐缺氧的生理特性,因此較難確認其是否真正死亡。所以通常在使用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或麻醉液使動物昏迷後再使用「第二種」方式,也就是「腦脊髓穿刺法」來確保死亡。但因以上程序可能使得人的感官不適所也需要另規劃相關人員的心理輔導機制,確保人的身心健康。*腦脊髓穿刺法:透過針具破壞蛙的腦部使其喪失知覺。台灣對兩棲類的安樂死指引為何?課堂中青蛙解剖:目前台灣「學校的解剖課程」尚無兩棲類的安樂死指引。關於學校解剖課程前的麻醉藥物多為乙醚(Ether)、丁香(Clove oil)或是苯氧基乙醇((Phenoxyethanol))。然而,丁香油或是苯氧基乙醇則可能使動物在尚未失去意識前就先窒息。而根據據AVMA的蛙類安樂死指引以表示,乙醚具有刺激性,不屬於安樂死的手法;而AVMA外來種移除指引則建議若使用浸泡法麻醉動物後需要採取第二種方式確保死亡(如:腦脊髓穿刺法)。關於外來蛙類的安樂死,台灣目前也尚無規範,目前多數人道移除措施為放置「兩棲類冰箱」。但冷凍使得動物身體組織中的結晶化仍可能造成動物的疼痛,相關建議則表示先「冷藏」降低動物活動力後在「冷凍」以避免可能的痛苦。我們希望未來政府除了經費、人力、時間的考量之外,也能重視人道移除的要素,並管動式研究及公開適合不同物種的人道移除方式。以下我們整理出一些國際上不同國家對「外來物種人道處理的規範 」以及「爬蟲類安樂死 」的指引提供大眾及公部門參考。另外,在已有動物解剖模型的情況下,卻犧牲動物將其作為學校教材是否為正確的生命教育?值得我們反思。
華盛頓公約動物名單和台灣寵物市場有何關聯?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華盛頓公約動物名單和台灣寵物市場有何關聯?
野生動物貿易涉及範圍大多涵蓋了展演動物(例如:海豚)、寵物(例如:珍稀爬蟲類)和食品(中藥品如:魚翅),同時也涉及大量國外引進的動物。為使得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各國締結「華盛頓公約(CITES)」並遵守其對野生動物貿易的規範和指標。雖然台灣因政治因素而無法成為締約國,但為生態盡一份力,我國目前以非政府組織(NGO)的身份與各國交流並遵守CITES對野生動物貿易的相關規範。「華盛頓公約」亦稱「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為管理野生動物的永續利用。CITIES每3年會透過「華盛頓公約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依照野生動物的生存現況分類至不同附錄(等級),締約國則遵守進出口該動物的規定。根據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農委會每2年就會依動物的數量、族群分佈、和生存威脅等因素滾動式修正「保育類動物名錄」。而為了管制野生動物的跨國貿易,此名錄中納入的外國物種,則是參考華盛頓公約(CITIES)中的野生動物「分類附錄」。1. 附錄一為瀕臨滅絕、禁止被交易的物種(非商業性質的交易則須嚴格管制)2. 附錄二為尚未瀕臨滅絕但族群數量稀少的物種,因此需須控制貿易以避免其數量下降3. 附錄三則是以在特定國家受到管制,且須其他國家配合管制利用的物種。在CITES名單同時也流通於台灣寵物市場的CITES野生動物CITES今年大會決議的焦點除了將近百種鯊魚物種納入保護物種,以及拒絕重新開啟大象和犀牛的貿易之外,關於將寵物界受歡迎的野生動物(尤其是兩棲、爬蟲和鳥類)納入管理也是決議亮點之一。其實,我們只要上網隨手查,即可發現數種被納入附錄二名單保護的烏龜以及青蛙,都被放到線上電子商務平台或是線上購物平台販售或拍賣,如:楓葉龜(Matamata Turtles)、玻璃蛙(Glass frong)等。另外,白腰鵲鴝(The white-rumped shama)等數種被納入附錄二名單保護的「鳴禽」,在過去同樣被視為「寵物」引進台灣,也是此次大會納入貿易限制的動物。雖然附錄二的野生動物並沒有被完全禁止交易,但他們的族群已在下降。野生動物和陪伴動物(如:貓、狗)仍然有所不同,除了可能因離開原生地或是在運輸期間動物福利不佳而死亡之外,寵物業也是導致他國野生動物瀕危或是外來物種破壞生態的因素之一。聰明的你,不要再購買這類動物,讓牠們在各自的家鄉,好好生活,不要等到牠消失了,我們才驚覺自己做了太少。好好愛牠協會是一個為弱勢動物爭取福利的動保團體,我們相信生命沒有不同,而弱勢動物的處境會因你的行動而改變。捐款支持好好愛牠:https://bit.ly/3qdoB8s定期定額讓我們更長久:https://bit.ly/3BShOmu您也可以隨手捐發票:捐贈碼2181(#愛牠幫牠)如果你有二手書在讀冊網站(https://www.taaze.tw/)義賣,也可以捐出所得給我們
邊緣動物的福利:「連署不黏鼠」台北市地方公投,邀請市民頭家來支持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邊緣動物的福利:「連署不黏鼠」台北市地方公投,邀請市民頭家來支持
印象過去在餐廳打工時,小編曾試圖用麵粉和牙刷試著將被黏在黏鼠板的老鼠刷下來,老鼠最後仍奄奄一息且動彈不得的樣子,依然在我的記憶中。而關於「老鼠被黏鼠板黏住多久會死?」,這個問題本身其實就已經揭示了黏鼠板的殘忍。想必多數人也曾經歷過家中使用黏鼠板的不知所措吧?對好好愛牠來說,避免鼠患的同時不代表可以忽略動物福利,我們希望在談論黏鼠板對動物的影響時,也可以讓大家更有意識地選擇防範鼠患的方法。 動物如何在黏鼠板死去? 其實,若動物的口鼻接觸到黏鼠板的話將會在短時間內窒息,有些則是因試圖掙脫而四肢撕裂受傷致死。但多數的老鼠將會經歷飢餓、脫水或是因被包裹在塑膠袋窒息的過程中最終緩慢的死亡,死亡時間可以延續數天甚至到數週。因黏鼠板的不人道,目前已有國家紛紛禁止使用或販賣黏鼠板。如:冰島、愛爾蘭、紐西蘭。英國2022年則是通過黏膠陷阱法(the Glue Traps Act),而印度以及澳洲則部份城市禁止。  另外,黏鼠板「無差別」捕捉造成許多數野生動物的傷亡(如鳥類、壁虎、蛇甚至流浪動物等)過去不少野生動物救援協會也曾多次呼籲停止使用黏鼠板。 黏鼠板的的人道替代方式 在堅守動物福利原則時,同時也該避免鼠類潛在傳染病的威脅,因此我們採取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的立場,認為威懾和驅逐方法應為主要鼠患的解決方案,而人道捕捉老鼠(如捕鼠籠)應為最為最終手段,而非人道的捕捉手法(如黏鼠板)則需被禁止。 人道的驅逐和威懾方法包含:1.     改變居家環境:*將已打開的人類/寵物食品存放在玻璃容器中妥善存放。*保持窗紗、牆壁是否完好無損,並將門關妥。*將垃圾桶或廚餘桶加蓋。*清除房屋周圍的雜草和雜物,以減少老鼠靠近的機會。2. 透過氣味(如:薄荷、香茅)避免鼠類靠近。 人道捕鼠方式:1.     捕鼠籠:將食物放置於捕鼠籠內,並將籠子放置鼠類可能活動的路徑,且應在放置後早晚檢查籠子,以便能夠儘快釋放已被捕捉之動物。*注意事項:尿液和糞便為動物的疾病傳播媒介,被捕捉的動物可能因壓力和恐懼而大小便失禁,因此拿取籠子時盡量戴上手套,並在釋放動物後清洗籠子與消毒。 「連署不黏鼠」公投 避免鼠患不代表人們可以忽略動物福利,使用殘忍的方式將牠們折磨至死(如:黏鼠板、熱水燙死、淹死)。動物福利5大自由的標準可以運用在任何動物身上,包含:免於饑渴和饑餓的自由;免於恐懼和緊迫的自由;免於身體不適的自由;免於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以及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使用黏鼠板是用來折磨動物的工具,我們邀請台北市民響應一件好事愛動物,支持由台灣動物友善協會(KiTA)發起的「連署不黏鼠」公投,推動禁止販賣和使用黏鼠板,保護動物免於不必要的痛苦,目前正進行提案人的召集,需有2,027人提案才能成案,真正進到連署階段,讓台北市民來決定。您可使用電子簽署方式參與提案,或者下載紙本提案書,填妥資料寄回KiTA。新北市三重區中興北街180巷32號2樓 社團法人台灣友善動物協會 倡議組 收(連署連結:https://referendum-sign.taipei/petition/mr3NKRYKRXjk)*您是否同意臺北市應終止對動物殘忍且過時的黏膠性陷阱(如:黏鼠板),於民國116年1月1日前於《臺北市動物保護自治條例》中禁止任何人販賣、設置、使用無配設防止動物誤觸裝置之黏膠性陷阱? 
【1125世界無肉日-火雞Manny與我們共好共存】 好好愛牠
【1125世界無肉日-火雞Manny與我們共好共存】
你有過劫後餘生的經歷嗎?Manny是兩年前在路邊被發現的一隻小火雞,據推測牠可能是從一輛裝滿剛孵出的火雞的卡車上掉下來的小雞,而這些火雞原本將運往某個農場,在那裡被養成桌上的大餐,供人們慶祝聖誕節,Manny是這群小雞中唯一存活下來的幸運兒,懵懵懂懂的模樣還在學習認識與探索這個世界,卻無法站穩腳步,因為在出生不到幾個小時,Manny就經歷了被剪去部分腳趾和斷喙的痛苦,農場為了方便在狹小的空間裡飼養更多火雞的權宜之計,這些在餐桌上不會被看見,也沒有人想要討論。為了增加利潤,賣得好價錢,Manny是天生過重的品種,牠們不需活太久,就可以送去屠宰,儘管有一段時間行走困難,但牠仍努力的拍動翅膀想要站起來,Manny今年2歲了,跑起步來雖然搖搖晃晃,速度可是一點兒都不輸人喔!也還好牠常走動,長大以後不致於胖到站不起來,現在的牠仍是活潑親人、自由樂觀,在快樂的環境成長,周圍是愛牠的人和動物同伴,繼續著牠與牠的朋友和諧共處的美好日常,好好生活,而且如果你有發現,影片中的牠聰明到還會滑手機喔!XD影片「火雞Manny與我們共好共存」,是外國動物救援組織 totes.the.goat (https://www.instagram.com/totes.the.goat/)授權分享的影片,不管看幾遍,都還是覺得很療癒,也很感動。對人類來說:吃,很簡單。對牠們而言:生命,卻很可貴。動物的朋友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你和我。謝謝Manny,這麼努力的活著並快樂著。未來是否能有更多像Manny一樣的牠們可以逃過死劫呢?11月25日是 #世界無肉日,1986年從印度發起,至今已36年,火雞Manny努力活著,用行動證明牠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好好生活,只要你願意。好好愛牠過去曾介紹過Pigcasso證明了豬是大吉,說的是一隻從屠宰場救出的豬如何開啟牠當畫家的一生,我們想再次邀您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幫助減少不必要的動物犧牲,請支持:蔬菜可以讓人和牠一起好好長大!今天就行動吧!少一餐肉,或者一日蔬食,減少經濟動物的數量,多一點動物友善,多一點溫暖,相信總有好事會發生。
目前的法律如何保障受凌虐的野生動物?以蛇為例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目前的法律如何保障受凌虐的野生動物?以蛇為例
前陣子好好愛牠有分享關於「以捕代殺,讓蛇蛇回歸自然」(https://sala.org.tw/blog/176)的文章,並提供溫和捕捉蛇的方法。文章中有提到有人使用熱水燙將蛇燙死的案子,而網路上也能查到許多過度自我保護而蓄意凌虐動物致死 的案例。我們也許會問,為何現在已有野生動物保育法以及動物保護法,虐待蛇類的事件卻還是時有所聞?除了法律,我們還能如何保護他們免於遭受凌虐?虐待保育蛇類,需承擔罰則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0條規定,禁止騷擾、虐待、獵捕、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施虐者最高可判一年有期徒刑或罰金30萬元,而宰殺動物者則可能面臨5年有期徒刑或罰金100萬元。2017年基隆有一位男子拍攝將熱水澆燙並打死於陽台的眼鏡蛇,被民眾揭發因當時凌虐還在保育名錄中的眼鏡蛇而被判刑。另外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0條,如果被殺害的 #一般類野生動物(非保育類)是出現於政府劃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違法者可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法律尚難完整保護受虐動物的生命儘管目前有法律保障受虐動物的生命,但是在某些狀況下還是無法可管。因人類的持續開發,人與蛇的活動區域重疊部分增加,許多《野保法》第50條所提及的一般類野生動物(非保育類動物),因受虐殺的地點不是位於野生動物保護區,也因此難以受保護。另外,《動物保護法》也因保護範圍僅限於人為飼養的脊椎動物,所以受虐的野生動物也難以受保護。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對於我們不熟悉或是懼怕的動物,也許較不容易同理牠們的痛苦。但其實,爬蟲類的新陳代謝率較哺乳動物低,因此牠們的死亡速度較緩慢,受折磨的時間也會被拉長。當見到有人刻意使動物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和死亡,仍然可以直接制止正在發生的暴力,投訴媒體或向我們告發,使輿論於社會圈展開(如:上述民眾揭發虐蛇行為)。也許這些動物受到刻意凌虐的動物上無法完整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透過持續的辯論,重新思考我們對動物的態度,甚至進一步調整過時的法律。
魚感受到的疼痛也許和我們不太一樣 文:Cindy Hsu / 圖:Chiafang Tsai
魚感受到的疼痛也許和我們不太一樣
疼痛是什麼?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的研究,疼痛除了是「身體組織損傷」而產生的痛覺外,也包含「意識上」認知的疼痛的經驗。以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哺乳類的疼痛是經由「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來感受;而經由痛覺感受器感受到的刺激會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並使生物產生躲避的行為,以避免受傷。也因如此,對疼痛做出反應成為生物得以生存的重要機制。另外,「大腦新皮層」(neocortex)使生物有感覺、空間、邏輯推理以及主觀感受的能力。因此,我們能夠「意識」(aware)到是否正處於疼痛的狀態,所以除了生理上感受到的疼痛以外,我們心裡也會感到壓力、痛苦以及焦慮感。魚和人一樣對嗎啡均有所反應目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某些魚類(例如:鱒魚)和哺乳類動物一樣擁有「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能夠感受到溫度、壓力的刺激所造成的疼痛,使魚類躲避傷害來源並延續生命。這也是為何當魚的嘴被魚鉤穿過的時候,會跳動和試圖掙脫。另外,魚類和哺乳類相同,在疼痛時體內會分泌出類似嗎啡的物質幫身體止痛。甚至有研究發現,人類使用的嗎啡物質在魚類的身上同樣能夠發揮減輕痛覺的作用,例如:鱒魚在注射嗎啡後,受到有害刺激傷害後的掙扎行為減少。那魚有能夠感受,甚至是意識到痛苦嗎?因為魚沒有大腦新皮質,有些人因此認為魚無法「意識」到疼痛,但是另一派科學家卻認為,魚類也擁有類似的大腦區域像是內側大腦皮層(medial pallium)、外側大腦皮層(lateral pallium),這些部位的功能與學習空間感知以及產生情緒有關。因此,我們無法用人類中心的論點去解釋魚類的痛苦,因為魚類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意識。因為我們不是魚,所以無法確切知道另一個生物的主觀體驗是否和我們相同。但是根據研究,魚確實可以感到疼痛,也許它可能與人類的感覺不同,感到疼痛時也無法尖叫,但它仍然是一種痛苦。生命對痛苦的感受,沒有不同,只是,牠們沒有退路,但我們還有選擇。我們可以怎麼做?1. 不要吃活魚、活蝦、活蟹、活章魚…等任何活活被烹煮至死的動物,牠們必需被以人道方式宰殺。2. 支持我們動保法修法倡議,把龍蝦、螃蟹、章魚、魷魚和其他有知覺的無脊椎動物納入動物保護的範疇,好好對待,人道屠宰。3. 若願意多以蔬食代替肉品,對牠而言將是最好的對待。好好愛牠相信生命沒有不同,請與我們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動物的處境會因你的行動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