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時間篩選
  • 全部時間
  • 2022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2023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4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2025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ALL
  • 實驗動物
  • 展演動物
  • 經濟動物
  • 同伴動物
  • 海洋資源
  • 野生動物
  • 議題與行動
  • 認識好好愛牠
  • 報導交換
  • 動物三兩事
你吃的魚不是你以為的魚? 好好愛牠編輯部
你吃的魚不是你以為的魚?
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然而,近幾十年來海洋資源枯竭的危機在我們這一代進行中,海洋生物多樣性更可能就在我們這一代消失。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環境汙染、外來種入侵及氣候變遷,全球的海洋資源與海洋生物多樣性正在快速地衰退,你吃的魚可能不是你以為的魚。一項2020年的研究指出,全球有近4成的魚類產品與標籤不符,《衛報(The Guardian)》在今年3月刊登此篇報導,該研究針對30多國餐廳、魚販、超市,販售的9000多種海鮮進行查驗,發現有近4成的標籤都和產品不符。其中英國和加拿大的錯誤率最高,占了41%;其次則是美國36%,亞洲比率也占了31%。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最新DNA技術對「鯛魚」進行分析,發現全球約有4成的鯛魚商品被誤植,此種「海鮮詐欺(Seafood Fraud)」充斥在你我生活當中,商家利用低價魚種混充高價魚類,賺取昂貴利潤,研究人員從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針對台灣海鮮標籤正確率收集127種海鮮樣品,檢驗結果發現24個標示不符,錯誤率達18.9%,其中又屬鯛魚、鱈魚和魚漿產品最容易被錯標,例如鯛魚和台灣鯛,鱈魚和大比目魚,而圍爐聚餐常吃的火鍋料,也只是低價魚類(如石斑魚)和非魚類(如豬肉)等混合物製成,這些名為魚卵捲、蟹肉棒、龍蝦棒、鱈魚丸等魚漿製品,可說幾乎名不符實,在研究報告中揭露的標籤錯誤率為100%,雖然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若標示不實可處以罰緩,但真正因海鮮混充而遭到開罰的業者寥寥可數,懲處不落實,罰款金額再高也起不了遏阻作用。比起農產品、肉製品或養殖產品,海鮮取得途徑複雜,供應過程無人監控,導致整條供應鏈相對不透明化,而非法漁獲和魚類混充(產地或種類)等不肖商家的非法手段,擠壓到誠實商家的生存,因此,如何落實查緝與懲處,是政府應該要強化的重點行動。我們主張:海鮮來源標示應有所規範,並且強制執行,不止是魚的種類或產地,也應該讓消費者知道捕獲的海鮮是否確實在合法海域、合法季節,以及合法捕撈方式,因為這不止關乎消費者食安權益,更應該在有效管理「海洋保護區」或「禁漁區」的健全體制下,讓魚類資源生生不息,循環永續,永保海洋生物多樣性,否則,海洋枯竭的事實,就像一位自然生態攝影師所描述:在寧靜中慢慢死去的交響曲。---參考來源:1.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https://www.foodnext.net/science/scsource/paper/59755568392. 蟹肉棒沒蟹肉! 台灣「海鮮詐欺」成常態 火鍋料錯誤率竟「百分之百」https://www.eracom.com.tw/EraNews/Home/HotNews/2021-03-18/404330.html?fbclid=IwAR0-qhtE1CCrTejqyKXOegOIJ6lQTfFSp3rQCKZx7TyEvJSYkW4qA8PR2LI3. 海洋資源保育的國際趨勢及新思維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article/a26_m.php
Google-year in search,也可以好好愛牠 好好愛牠編輯部
Google-year in search,也可以好好愛牠
一早就冒出Google的 yearinsearch,影片上架18小時已吸引980萬人次觀看:https://youtu.be/EqboAI-Vk-U影片說到全球在疫情之下,最多人搜尋的詞是"如何療癒",以及無論是照顧心理健康、尊重所愛的人,還是與家人團聚,人們都在尋找比以前更堅強的方法。好好愛牠最喜歡裡面的這隻狗,還有一句很激勵的話:I am smiling under the mask. 我在口罩下保持笑容片中也有看到台北101喔!只是,底下好多留言,怎麼可以沒有中文留言XD,於是小編也進來留言了XD===遺憾,誰說了算?愛讓我們更勇敢,更珍惜相聚的每一刻,用微笑療癒孤寂,期待明日過後,你我牠呼吸的空氣-是自由。===「一件好事愛動物」,今天做一件愛牠/愛護牠的事吧!#好好愛牠#半擇植素#關注動物新聞#食物不浪費#選擇沒有動物實驗的美粧清潔用品#不看鯨豚表演#排隊認養實驗動物#吃永續海鮮指南的魚種#你也可以去yearinsearch留言
海浪、自由,請造句 好好愛牠編輯部
海浪、自由,請造句
世界各地的海洋世界、水族館業者想盡辦法要讓大眾歡樂,為大眾尤其是孩子們創造美好難忘的觀賞體驗,營利和回憶是雙贏。但是,如果孩子知道海豚是怎麼來的,怎麼被迫與家人分開,永遠只能被關在水泥池裡的時候,而且可能每次看到的海豚都不同隻,因為壽命太短,要一直補(也是「捕」)新的進來,真的還會想看表演嗎?韓國幼兒園利用機器人說故事,小朋友都好喜歡;如果業者願意換作虛擬實境的海豚表演,一定也可以讓人留下難忘回憶的。其實,我們都願意更友善的對待動物,尤其是那些我們很喜愛的動物。好好愛牠每週一叮嚀,不談悲傷的事,我們正面看待國際局勢,法國於2026年起禁止鯨豚表演,或許某種原因是因為疫情期間法國人被關在家裡太久,也開始同理海豚和虎鯨的感受,為牠們日復一日的單調枯調生活感到不忍,相信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響應,亞洲總會有國家站出來,台灣也可以。不看鯨豚表演,「一件好事愛動物」,如果你還有選擇,只要你願意行動,請和我們一起:好好愛牠。比__更__的故事海浪與自由近在咫尺而且其實海豚都知道~
謝謝動物友善店家 慢思 Amour.Sacrifice擺放好好愛牠文宣 好好愛牠編輯部
謝謝動物友善店家 慢思 Amour.Sacrifice擺放好好愛牠文宣
謝謝動物友善店家 慢思 Amour.Sacrifice 和 慢思Amour.Sacrifice3 - 善化店 的支持,和我們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在店裡面擺放好好愛牠的動物友善文宣,這不僅是支持協會的裡念,更串聯起所有動物友善的朋友共同實踐,因為我們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改變牠們的以後。週末了,願您平安,並且好好愛牠不中斷。店家報導:https://www.facebook.com/saveanimalsforlove/posts/415422816766493如果您有實體店面,也願意支持,請與好好愛牠聯繫文宣品索取事宜,我們將寄發給您,或者提供您檔案列印。
失親之痛,動物也相同 好好愛牠編輯部
失親之痛,動物也相同
有些動物失去同伴或親人的悲傷不亞於人類,一隻虎鯨媽媽(代號J35)陪伴夭折的孩子17天,游了長達1600公里後終於放開寶寶的屍體,任其沈入海底。這段期間J35不肯放下小虎鯨,把小屍體頂在頭上前行,當小虎鯨滑落時,J35閉氣潛入水中把牠頂回來。科學家也證實看到過寬吻海豚三次照顧一隻死去的小海豚——兩次是母親抱著她的小海豚幾天,一次是整個海豚群努力讓一個垂死的小海豚保持漂浮狀態,然後在它死亡沉沒後在該海域逗留一段時間。哀悼並不局限於腦容量大的鯨目動物(鯨魚和海豚)或靈長類動物——科學家已經記錄了海豹、海牛、象、野狗、馬、狗、家貓、雁鳥等動物的某種形式的「死亡反應」或儀式,而如何確定動物悲傷,則在於同伴過世後,存活者行為是否有明顯的改變來判別牠們的悲傷需要時間撫平,或者有一個適時適地的情緒出口,因此,國外有些庇護所、動物園和獸醫師,會讓失去同伴的動物陪伴屍體,以幫助活下來的動物可以恢復正常飲食,好好生活。更有研究人員發現當小牛死亡或在出生後沒幾天就被帶走且再也不能相見時,母牛會哀慟不已,只是我們為了方便擠奶,或者小牛要當下一頭乳牛或肉牛?乳牛平均壽命為4-5歲,肉牛大多活不過2年就被屠宰,我們都知道原因,只是選擇默許。好好愛牠邀您「一件好事愛動物」,如果你還有選擇,只要你願意行動,因為此刻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改變牠們的以後:「真的”海”好」-法國將於2026年起禁止鯨豚表演;在台灣,只能請大家選擇不看鯨豚表演,讓鯨豚留在大海牠們真正的家。「半擇植素」-這是最簡單並且可以立即行動的選擇,一天或即使只是一餐蔬食日,不僅對經濟動物友善也有助省水減碳排,另外,三不五時用植物奶取代牛奶,也是不錯的選擇。
只有海豚不知道 好好愛牠編輯部
只有海豚不知道
法國的海豚可以退場了~讓我們再來回顧這則好消息。法國11月18日參議院通過法案,就等總統馬克宏簽字,2026年起將禁止海豚和虎鯨表演,如果現在法國境內的海豚的生命撐得過4年,2026年就可以退休,這件事,全球關心動物福利的人都知道了,雖然要再等幾年,但也可說是展演動物福利又向前邁進一步。只是,依「血色海灣」一書所提,野生捕獲的海豚壽命大多活不過3年半,也就是說,很可能會再有一批生力軍加入,然後在2026年退役。反觀台灣,海豚何時可以不要表演?台灣願意做繼法國之後,亞洲的領頭羊嗎?或者,你現在就可以和 好好愛牠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選擇不要看鯨豚表演,無論何時或何地。
慈善星期二,愛心最快樂 好好愛牠編輯部
慈善星期二,愛心最快樂
「慈善星期二」(Giving Tuesday)是國際慈善機構在2012年發起,呼籲民眾在感恩節過後,也能關心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以各種形式回饋社會,發揮愛心,日行一善,所以,你也可以 #一件好事愛動物,捐款做公益。好好愛牠 自成立以來,受到許多人默默的支持,無論是企業或平民小吃店,都無私地幫助我們,也感謝志工朋友的幫忙,生命不分你我牠,這顆友善動物的心,是生活安好的力量,讓我們可以為牠做更多,改變牠的以後。作家米蘭昆德拉教會我們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他曾經說過:人類真正的道德考驗,在人如何對待所支配的動物我們相信願意尊重且友善對待環境與動物,回饋到我們身上的是無價的健康和永續。今日,好好愛牠把這句話送給大家:靈魂中沒有一私惡意的人,就是最快樂的人
倫敦氣候行動中 —— 在地球開始燃燒之前 張雅筑/ 獨立策展人、自由創作者
倫敦氣候行動中 —— 在地球開始燃燒之前
前言 氣候行動,關乎你我他關注環保、永續、環境議題的人,對氣候行動並不陌生,然而我們覺得,關心動物議題的人,也應該將氣候行動放在心上,廣義地看待動物友善的永續之道。每年因氣候變遷造成的野火或森林大火,讓野生動物的家一夕之間燒成灰燼,一把延燒數日甚至數月的火,更可能讓一個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眼前我們吃的一口肉,背後是一個龐大的供應鏈體系,因為肉品需求居高不下,全球集約家畜、家禽的飼養規模大幅增長,土地拿來飼養經濟動物和種植牠們需要的大豆,帶來的影響是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一旦生物多樣性流失,連帶影響的是生態失衡、氣候失調,也影響到農業生產,導致害蟲和疾病的管控失調,威脅糧食安全,遭受汙染的空氣、水和土的淨化亦會變得困難,這些問題還是會回到人類社會,造成無法彌補的經濟和生命損失。在世界無界線的現代地球村,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每天努力著過好生活,但有時忙到忘記地球也要被好好照顧,週末了,好好愛牠協會邀請您一件好事愛動物,更要關心環境生態大小事,此篇「倫敦氣候行動中 —— 在地球開始燃燒之前」原文刊登於眼底城事,經作者張雅筑 Lydia Yachu Chang(http://yachuchang.net/)同意後轉載,特此感謝。輕鬆心情看待嚴肅話題,週末期間可以靜下心來閱讀這篇文章,看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如何緊密連結,而處於疫情平穩的台灣,幸福的我們可以再為環境和牠們做些什麼。過去兩年間,加州、西伯利亞、亞馬遜和澳大利亞等地,相繼發生規模超過三分之一台灣大小的森林大火,不但燒毀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帶走無數的生命,熔解了高山冰川、極地冰蓋與海冰。其實至 1990 年代初以來,地球已經失去了 28 萬億噸的冰。加拿大賈斯珀國家公園(Jasper National Park)以及美國西部的森林,近二十多年來,被數量繁衍過剩的山松甲蟲(Mountain pine beetle)啃食破壞,山松甲蟲本應該在每年冬天負四十度下的低溫被淘汰,卻因為氣候暖化使得嚴重的蟲害在世界各地發生,這已經成為加拿大小學生們都知道的事件。台灣也正面臨20年來最大規模珊瑚白化危機,嚴重影響了依賴珊瑚生存的大小生物。地球上進化出的 40 億種物種中,99% 以上現已滅絕,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至少1個足球場大小的速度消失。我們很難想像,經過億萬年演化出的物種,卻一夕之間在我們的時代離去。受到疫情衝擊,全球去年溫室氣體排放卻是二戰之後下降最多的一年,很多住在大都市的人,是第一次奢侈的享受到這樣乾淨的空氣,也是第一次可以抬頭看見滿天星斗,而非霧霾的天空,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人類行為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只有透過集體行動才能夠真正改變。而我們看到的是,有民間與政府合作建立協作平台,以精準地數據在特地種樹,為碳中和做努力,然而行道樹被“斷頭”的畫面、盜伐山林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各大超商與企業宣布在 2050 年之前達到 100% 無塑的目標,然而集資網站以及產品開發商,為了“幫助地球”而生產的“環保塑膠製品”,卻持續被大量生產。在環團的努力下,各大企業陸續加入 RE100,目標三十年內要使用 100% 再生能源電力,但我們依舊可見,一棟棟宣稱與自然相連的清水模建築,傲視完工,其實我們知道水泥是世界上最具環境破壞力的建材之一,是世界上碳排量第二大的產業。許多人在為綠化及保護山林做努力,但都市中仍然有大量的植物成為一次性材料的花藝生活佈置,豪華登山露營也成為新風潮,給僻靜的山林留下了許多污染。疫情之下,有人在家認真精進廚藝,分享節氣食譜,同時也有大量的精緻外帶包裝被發明出來 。在生活中眼前的東西怎麼來?又將往哪裡去?二戰後,為解決一時嚴重住宅短缺的問題,現代主義工業化低成本生產的建築與都市形式,成為當時的緊急方案,然而,現今在歐美國家,這種將人人區隔開來中高樓層的單元式空間,形成了封閉型的社區型態,更成為治安的死角,這種忽略人們有機地使用街道的都市規劃,在近年來已逐漸遭受拆除的命運。我們需要的,或許已經不是宣言式的大尺度空間,我們需要更多的是空間政治權力分散、貼近土地、自由健康的場域。在倫敦,從參與氣候倡議行動(Climate Action)的人數比例看來,人們對於全球暖化的意識相較於台灣高出許多。都市中很多設計師、建築師除了建造實體空間,透過各種有趣的經營方式也漸漸地為社會帶來許多改變,化身為傳遞訊息的平台,帶著人們在生活中練習對地球好一點。大自然的譯者 OmVed Garden北倫敦 Highgate High Street 後面有一座城市秘密花園 OmVed Garden ,曾是鋪滿柏油的荒地,土地被買下來的初期,人們以為將又會是另一棟高樓興起,沒想到竟是一片由私人經營的公共空間,經過長時間耕耘才漸漸轉變為擁有野花草甸、果園和菜園的多樣化生態棲息地,透過與藝術家、建築師、廚師、音樂家和園藝師的合作,帶人們進入田野,探索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母公司 OmVed International 擁有 60 年在偏遠田野、農場和森林裡打滾的經驗,以樸門(Permaculture)的概念為設計基礎,景觀由 del Buono Gazerwitz Landscape 規劃,把廢棄荒地改建為氣候倡議的藝文空間,第一項工作是清除所有柏油碎石和堅硬的混凝土表面,讓地球呼吸,種植原生種植物,減少現場停車位,鼓勵遊客用沒有汽車的方式前來。花園中央的溫室,是 HASA Architects 事務所設計,講求經濟有效率的施工方法,使用玻璃和樺木合板與週遭環境融為一體,輕盈、開放、流暢,是一棟非常中性的建築,試圖把建築量體減少,將自由和話語權還給使用者,此件作品也得到英國建築師協會 2019 年倫敦建築獎(RIBA London Award 2019)。OmVed 定期舉辦糧食倡議活動,透過食物,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成為桌上話題。OmVed Garden 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 WFP)以及廚師宣言(The Chef’s Manifesto)合作,朝向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努力(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透過藝術結合食物進行各種有趣的活動、宣傳和知識共享,了解一棵種子是如何變到桌前的奶油花椰菜濃湯,用「吃」也可以實踐氣候行動。OmVed Garden 也建立了種子保存網絡(Seed Saving Network)作為小型社會運動的起點,談論種子主權、綠色革命、種子專利、糧食短缺、單一作物等問題,除了與社區之間交換種子之外,更建立了一個活的種子庫,種植、儲存和收集有機種子的數據,開源種子的知識。因為保存種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種在土裡。OmVed 的靈魂人物,外表看來非常酷的藥草學專家 Vicky Chown,經常可以在花園間看見她忙碌的身影,Vicky 帶領團隊細心照顧整座有機食物森林之外,每週也會有關於作物生長、土壤、堆肥、野生植物、營養、城市採集(Urban Foraging)的工作坊,讓整座永續花園生生不息。OmVed Garden 同時經營 Where the Leaves Fall Magazine,以多元形式抒寫個人與新聞故事,邀及藝術家、插畫師、作家和攝影師投稿,今年八月截止的徵稿題目為「危機、韌性、修復」。用媒體傳播的力量,把種子灑向更遠的地方。雜誌更是以最高環境友善標準的方式生產,印刷上也選擇百分之百可以回收的紙材、使用最不浪費材料的尺寸以及無水印刷減少 98% 的揮發物質。這座概念花園,讓學習不是只向自然拿取,我們也可以為自然做點事,並透過實踐去體會,種植不是只是為了娛樂,而是進行一場天天實踐的氣候行動!縫合社會斷裂點 Feilden Fowles Architects x Waterloo City Farm建築可以作為一個修復社會問題的解答嗎?倫敦市中心有一座兼具農場與菜園的優雅空間,它可以說是倫敦最特別的建築辦公室,除了進行事務所的工作外,也讓這裡成為一個透過自然空間照顧輟學孩童的地方,這是 Feilden Fowles Architects 與 Waterloo City Farm 在南倫敦共享的一棟線性自建案。成立於 2016 年,位在倫敦西敏寺橋(Westminster Bridge)以南,土地為 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 所有的一片荒廢地塊上。醫院與社會企業 Jamie’s Farm 想在這臨時空間做與畜牧、農業有關的戶外學習場所,Feilden Fowles 當時大膽的與客戶提案,要求在協助他們完成設計外,是否也可以把自己的事務所建在同一個基地上,年輕事務所與社會企業,彼此分享空間與資源,成為一種共生關係。他們最想讓人們感受到的體驗,是走過市中心粗獷主義建築(Brutalism),穿越吵雜車陣後,最終來到一座讓身心放鬆的花園。Feilden Fowles 專注於設計教育、藝術文化及歷史遺產的建築,因為這類性質的 programme,能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讓設計與建築相關的元素有機發展。他們也給自己設定接受的建案基地位置,在不超過 4 小時火車距離的地方,對自己的碳足跡有高度意識,面對氣候議題不過於極端,這是一個不容易卻可行的目標。事務所的設計,以回收石板,低成本樺木建造農場、穀倉以及自己的工作空間,並讓植物佔領超過三分之一的區域,收集雨水過濾後用於清潔和餵養動物,也規劃了食物花園生產自己的午餐,與客戶討論完棘手的問題,可立即投入花草、橡樹和山毛櫸的懷抱。土地使用權期限的關係,過幾年建築可能面臨移除,因此所有的構件都設計為可拆卸重組的形式。 隨著倫敦仕紳化越來越嚴重,這是一個與客戶共好的完美案例。跨過牧場、堆肥空間以及溫室種植區,映入眼簾的是事務所與 Jamie’s Farm 和 Oasis Community Hub 共同經營的農場,Jamie’s Farm 長期與學校合作,專門幫助因為各種社會問題,無法到校受教育的孩童,讓他們在農場駐村,照顧動物、植物和打理農場生活,療癒心理重建自尊心,幫助孩子們在學業、社交和情感上得到好的發展,從小培養他們對環境友善的知識、習慣與責任。現代生活與自然環境有極大的斷裂,很多城市裡的孩子沒有見過畜牧與農耕現場,為了豐富經驗,這裡便是營造一個讓人們重新與大地接軌的食農教育基地,讓大家知道原來餐桌上每一道料理,都是陽光、空氣、水和時間的大集合。農場定期接待學生、市民、俱樂部、社區大學和酒精康復團體。負責人 Michelle 在訪談中大笑說:「人們來到農場,聞到這裡的味道……,那是最棒的時刻!」每座城市都有許多價值被低估的角落,或是被鋼筋混凝土侷限的空間,透過建築師與空間營造者的智慧,能夠重新賦予它們全新的意義。Waterloo City Farm 是都市中最白話的語言,縫合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斷裂。重建認同的都市森林 Dalston Curve Garden倫敦二區東北邊,有一個街道混雜卻充滿驚喜的地方叫 Hackney,是倫敦人心中 “最潮的事情發生基地”之一,因為物價較市區低廉,Hackney 也成為倫敦人口密度第三高的行政區,在這裡擁有一座自己的花園不是件容易的事。2010 年位於 Hackney 的 Dalston 區舊鐵路線上,誕生了至今已營運超過十年,深受當地人喜愛的秘密基地-Dalston Curve Garden。2017 年當地政府公布了一項新的開發計畫 The Dalston Plan,目的在增建國宅、開發商業區域、增加就業機會, 但計畫中,Dalston Curve Garden 有被移除的危險,激起了大批民眾的抗議,紛紛寫信給市長,表示這座花園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在經歷了五年的保護運動,終於,今年五月,當地政府通過了新的開發計畫,採納民眾的意見,保留這座社區花園;去年,在疫情的打擊下,Dalston Curve Garden 的財務狀況受到極大挑戰,民眾也紛紛募資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到底這座花園有什麼魅力,能夠讓當地區民如此愛它?Dalston Curve Garden 的起源,是 2006 年一項倫敦市長與 UCLBartlett 都市設計所教授 Peter Bishop 合作的計畫-Design for London,目的是為倫敦的都市再生能注入更多社區凝聚力,反對宏偉的城市設計藍圖。認為倫敦是一個擁有一千個計劃和一百萬種風格的地方,它的成長可能是無政府狀態和支離破碎的,希望這樣的特質應該被放大。所以 Design for London 強調由下而上的設計,而不是政府先提出計畫或預算,這種新型態的政府支持無政府主義的合作觀念,非常有趣!因此,?這塊從 1950 年開始代荒廢的 0.2 公頃地,找來了建築師 Muf 和景觀設計師 J&L Gibbons 透過不同的藝術活動帶動社區參與, 與 Hackney 委員會、當地居民和社區團體,共同發想設計,景觀設計師 Jo Gibbons 說:「我們不是舉辦說明會,那是一種上對下的宣達;我們想做的,是和大家一起實現對生活空間的想像,讓人們對這裡有認同感。」Dalston Curve Garden 是一個藏在大街後面,可以免費進入的城市綠洲,花園裡有一棟木製涼亭咖啡廳、到處撿來的椅子、披薩窯以及用於工作坊和冬天燒柴的溫室,以社會企業的方式經營,賣自製果汁、甜點、濃湯和酸麵包,和倫敦人最愛的啤酒和葡萄酒,也歡迎人們自己帶食物。為了讓這塊園地繼續作為一個?所有人開放的共享空間,團隊堅持不出租花園。這裡有榛樹、山楂樹和樺樹等大小喬木,還有蜜源灌木叢、各種蕨類爬藤藤、多年生植物、草本植物和自己長出來的野生物種,並設計了六個大型高架植床,種植可食植物。讓這裡既是城市森林又是城市農田,能夠學到日常生活裡實踐的生態知識。人們也帶來自己的草藥和蔬菜盆栽,漸漸的,每個角落都種滿了花和植物,蜜蜂、蝴蝶、鳥兒和狐狸也都自己來了。發生在這裡的一切都非常簡單,讓人們在繁忙的城市中,有一座隱密的森林可以休息,一草一木,是由花園經營的人與當地人一起創造和維護的,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他確實發生著,當人們愛上居住環境,根本不需要規範,照顧公共空間,就像照顧家一樣的重要與美好。當下之務你知道嗎?達爾文在觀察動物植物時,驚訝於種子在 21 小時後能在貓頭鷹的腸胃裡發芽,一杯土壤裡,有著從古至今的人類數加起來好幾倍的微生物量,所以人類也差不多是 1% 的人和 99% 的微生物組成;我們的身體是從細菌釋放的東西汲取養分,所以其實我們進食是為了細菌而吃。在珍古德博士的 Tacare 造林計畫中,那些樹木殘根,如果停止砍伐它們來生火,五年內便可以長成九公尺高的樹木。大自然的不可思議,就身邊發生著,跟隨它的韻律本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可惜忙碌之中,讓我們漸漸忘了這個力量。但其實找回它一點都不難,也可以很好玩,只要我們願意傾聽、觀察、感受,慢慢練習打開自己的感官,然後幫無聲發聲,帶著身旁的人一起,慢慢讓森林覆蓋水泥,都市裡也可以過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其實有許多人已經在為環境努力,但是這一切還不夠,我們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讓人人都感受到氣候行動是當下之務。身為空間創造者,給人人帶來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是我們的責任,空間是一時的還是永續的,都在我們一念之間。因為,我們沒有 planet B,這個星球是我們唯一要共同守護的家。Reference listArchDaily (2017). Highgate Bowl / HASA Architects. [online] ArchDaily. Available at: https://www.archdaily.com/878767/highgate-bowl-hasa-architects [Accessed 8 Jun. 2021].Bishop, P. and Williams, L. (2020). Design for London Experiments in urban thinking. Design for Lond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uclpress.co.uk/products/166278 [Accessed 1 Jul. 2021].Collective Eye Films (2017). SEED: The Untold Story – HD. Vimeo. Available at: https://vimeo.com/ondemand/seedtheuntoldstoryhd/212824379 [Accessed 4 Jul. 2021].Crook, L. (2020). Dalston Curve Garden is an urban oasis on Hackney’s disused railway. [online] Dezeen. Available at: https://www.dezeen.com/2020/09/20/dalston-curve-garden-hackney-video-open-house-london/ [Accessed 2 Jul. 2021].Dalston Eastern Curve Garden. (2010). About the Garde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dalstongarden.org/about-2/ [Accessed 30 Jun. 2021].Easterncurvegarden.tumblr.com. (2010). Stories from Dalston Curve Garde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easterncurvegarden.tumblr.com [Accessed 1 Jul. 2021].Giloo紀實影音 (2017).《 紐約大國民:珍雅各 Citizen Jane: Battle for the City》. Vimeo. Available at: https://vimeo.com/247275745 [Accessed 15 Apr. 2019].Grandorge, D. and Cook, P. (2019). Feilden Fowles · Waterloo City Farm. [online] Divisare. Available at: https://divisare.com/projects/416879-feilden-fowles-david-grandorge-peter-cook-waterloo-city-farm [Accessed 24 Jun. 2021].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0a). 「大堡礁」東亞版:台灣面臨20年來最大珊瑚白化危機!. [online]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Available at: https://www.greenpeace.org/hongkong/issues/oceans/update/22341/「大堡礁」東亞版:台灣面臨20年來最大珊瑚白化危/ [Accessed 26 Jun. 2021].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0b). 橘紅天空彷彿末日,加州大火原因與警示. [online]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Available at: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0894/橘紅天空彷彿末日,加州大火原因與警示/ [Accessed 20 Jun. 2021].Hackney Council (2021). A fair recovery for Dalston – new town centre plan approved. [online] A fair recovery for Dalston – new town centre plan approved. Available at: https://news.hackney.gov.uk/a-fair-recovery-for-dalston–new-town-centre-plan-approved/ [Accessed 10 Jun. 2021].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Modern Library.Kiss the Ground. (2020). Directed by Rebecca Harrell Tickell,. and Directed by J. Tickell. Netflix. Available at: 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321999.Liddell, R. and Thomas, H. (2021). Greta Thunberg: A Year to Change the World. BBC Studios Science Unit. Available at: https://www.bbc.co.uk/iplayer/episode/p099f5jj/greta-thunberg-a-year-to-change-the-world-series-1-episode-1 [Accessed 28 Jun. 2021].Lohse, S. (2019). Waterloo City Farm: A two-month placement at a central-London city farm. LANDMAND JOURNAL.Murray, M. (2020). Save Dalston Curve Garden. [online] Go Fund Me. Available at: https://www.gofundme.com/f/save-dalston-curve-garden?utm_campaign=m_pd+share-sheet&utm_medium=copy_link_all&utm_source=customer [Accessed 4 Jul. 2021].Omved Gardens. (n.d.). Omved Gardens.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omvedgardens.com [Accessed 18 Jun. 2021].Ritchie, H. and Roser, M. (2021). Extinctions. Biodiversity. [online] OurWorldInData.org. Available at: https://ourworldindata.org/extinctions [Accessed 26 Jun. 2021].Sheridan, E. (2021). Town Hall lays out plans for Dalston with promises to protect Curve Garden and Ridley Road. [online] Hackney Citizen. Available at: https://www.hackneycitizen.co.uk/2021/05/20/town-hall-plans-dalston-protect-curve-garden-ridley-road/ [Accessed 10 Jun. 2021].Smith, Z.M., Chase, K.D., Takagi, E., Kees, A.M. and Aukema, B.H. (2021). Colon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potential competitors with mountain pine beetle in baited logs of a new host for mountain pine beetle, jack pine.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Stephenson, J. (2021). Waterloo City Farm. [online] Youtube. Available at: https://open-city.org.uk/films/waterloo-city-farm [Accessed 23 Jun. 2021].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2020). Animation: Changes in CO2 Emissions in 2020. [online] www.youtube.com. Available at: https://youtu.be/MxFr3fF-BEg [Accessed 27 Jun. 2021].The Seed Saving Network. (n.d.). The Seed Saving Network.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seedsaving.network [Accessed 18 Jun. 2021].VICE (2019). Make the World Greta Again (Full Documentary) – Time’s 2019 Person of the Year. [online] YouTube. Available at: https://youtu.be/oCVQdr9QFwY [Accessed 15 Jun. 2021].Watts, J. (2019). Concrete: the most destructive material on Earth. [online] The Guardian.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9/feb/25/concrete-the-most-destructive-material-on-earth [Accessed 2 Oct. 2020].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19a).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online] Wikipedia. Available 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imate_change_mitigation.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19b). Mountain pine beetle. [online] Wikipedia. Available 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untain_pine_beetle [Accessed 25 Jun. 2021].Young, E. (2019). FEILDEN FOWLES A learning experience. Damn Magazine, pp.145–151.Zetteler (2018). FEILDEN FOWLES: A Studio With Meaning. [online] Vimeo. Available at: https://vimeo.com/269534105 [Accessed 21 Jun. 2021].
此時此刻-1125世界無肉日 好好愛牠編輯部
此時此刻-1125世界無肉日
今天是世界無肉日,你知道嗎?吃 1 天素可以省下 20 次淋浴的水量,1餐不吃肉減少排放 760 克二氧化碳。此時此刻,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改變牠們的以後,好好愛牠每週一叮嚀 ,邀您今天一起一件好事愛動物「半擇植素」,好好愛牠~一餐蔬食/一日蔬食/一週蔬食,月月動物友善。
讓實驗後的牠們有機會好好生活 好好愛牠編輯部
讓實驗後的牠們有機會好好生活
台灣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自2007年起,由97萬隻增加至300-400萬,2019年更達426萬,被實驗的動物類別,有囓齒類、兔、雪貂、豬、牛、馬、羊、鹿、犬、貓、猴、雞、鴨、鵝、禽類、爬蟲類、魚類和兩棲類等,實驗的目的主要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上市前測試、教育訓練、製造生物製劑等。據統計,2020年的實驗動物數量有332萬隻,若扣掉胚胎(雞胚、鴨胚、魚胚)數量,去年被實驗的活體動物有119萬隻,到實驗結束存活下來的動物有34萬隻,其中不乏健康無病且無輻射的動物,若沒有進一步的安置或轉讓,很可能就被人道處理(安樂死)。在台灣,可執行動物實驗的機構(學校或醫院)總計有199家,依照「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指引」:動物實驗的機構”若有”再應用之實驗動物或犬、貓、猿猴之使用,其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或小組應制定實驗動物再應用或退休、康復、認養、安置之政策及其監督機制。其意思是說,機構可自行決定實驗動物是否再應用或認養。雖然過去也有實驗後的健康犬隻找到認養家庭,然而,我們嘗試聯繫幾所動物實驗中心,不是每一所機構都有實驗動物的認養機制。在波蘭,有一組織專門收養實驗鼠,2016-2019年間已成功幫助2500隻實驗鼠找到認養家庭,在台灣,還沒有認養實驗鼠,原因之一是被實驗的老鼠存活率約2年,不適合領養。好好愛牠協會關心實驗動物福利,在上週末參與為期二日的「2021 推動台灣動物實驗3Rs替代線上研討會」,我們相信在台灣,產官學界及實驗機構已盡可能遵循3R原則: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優化(Refinement),保障動物的福利,但我們更關心實驗後的牠們會去哪裡,因為實驗動物被安樂死的方式,實在讓人不忍:物理性安樂死-麻醉後頸椎脫臼、麻醉後斷頭、頸椎脫臼、斷頭、脊椎穿刺、頭部敲擊、電昏後放血、腦部近距離射擊、麻醉後放血、冰水急速致死、冰凍化學性安樂死-注射安眠藥或毒劑幸運的是,我們已和動物實驗中心合作,讓在實驗室除役且健康的動物可以重新開始,好好生活,免於安樂死,目前預計以兔子為主,若有意願且有能力認養的人,可先留下您的聯絡方式(粉專私訊或email至[email protected]),日後若有認養案件,我們將優先與您聯繫並評估您是否適合。p.s. 提醒您,認養是一輩子的事,而非只是有興趣或一時興起,需要認真看待。最後,好好愛牠提倡一件好事愛動物-植有你最美,你可以選擇購買無動物實驗的清潔用品或美粧品,減少實驗動物的數量。---參考來源:1. 農委會109年度實驗動物人道管理年報2. 公視新聞網 波蘭團體搶救實驗鼠 3年領養2500隻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62548